王焰新代表:支持学科特色型大学做“单项冠军”
来源:中国科学报 李思辉【字号:大 中 小】
王焰新
“建成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不仅需要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更需要建强一大批在各自学科领域独占鳌头的学科特色型大学。”2024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院士王焰新在此前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建强学科特色型大学”提出建议。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据统计,2023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74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763.19万人。王焰新认为,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加快推动高等教育由“大”到“强”,不仅需要建成一批综合实力强、整体水平高的世界一流大学,而且需要建强数量众多的学科特色型大学。
“学科特色型大学”是指在相关学科领域形成明显比较优势和显著特色的大学。这些大学在特定学科领域具有明显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在服务特定社会需要方面具有良好传统,并对相关产业及其发展有深刻理解。
王焰新分析,尽管国家有关部门近年来十分关注学科特色型大学的发展,但很多学科特色型大学依然面临不少现实困难。比如,我国高等教育现有的资源投入和评价体系过于强调“综合冠军”“整体优势”“综合指标”,而且有固化“帽子”“身份”的思维惯性和倾向,影响了学科特色型大学发展。
再比如,学科特色型大学是我国各行各业高等教育的“行业冠军”,但在高等教育体系和大学整体比较上不占优势。
此外,全国各地、不同区域对高等教育的支持政策和资源投入力度不尽相同。地处中西部地区的学科特色型大学在获取资源能力、人才吸引能力、社会声誉等的竞争中长期处于相对劣势。
对此,王焰新建议,从战略高度研究部署学科特色型大学建设发展的问题。比如,加强顶层设计,围绕建强学科特色型大学出台国家和地方专项行动方案;统筹中央、地方、行业和产业力量,在办学自主权、人才、经费、基础设施方面为学科特色型大学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同时,深化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和评价改革,支持学科特色型大学争创“单项冠军”“区域冠军”。结合我国科研体制改革,组织专门力量,研究调研学科特色型大学建设评价问题;强调以贡献为导向、以成果论英雄,避免大学资源投入和评价的“身份”陷阱,改变大而全的定量指标导向,不以大学的“帽子”定投入,建立以质量定性评价、促进发展增量为主导的教育评价观。
他还建议,推动学科特色型大学转型升级。根据需要制定紧缺关键领域重要人才培养、重要学科建设、重点领域发展等重大战略;促进学科特色型大学更加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更加主动回应行业和产业需求;强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融合”,更加主动开展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4-03-08 第1版 要闻)
(责任编辑:梁春雨)
© 1996 -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