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在“新”和“质”上做文章

——访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院士

发布时间:2024-03-11

来源:学习时报 翟月荧【字号:

记者: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到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新质生产力”,您能谈一谈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吗?

韩杰才:“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在理论维度上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质生产力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深化了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新质生产力”必将成为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强大思想武器。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在实践维度上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战略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将“高质量发展”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作出“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重要部署要求,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世界发展大势的精准研判、对新时代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谋划,为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把握生产力变革的时代机遇,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蓄积发展新动能指明了新的“战略方向”。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这里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韩杰才:产业与生产力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生产力决定了产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全球科技创新正处于空前密集活跃时期,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融合交叉、多点突破态势,并不断成熟、应用和扩散,催生一系列新的业态,赋予新质生产力更多的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提到“新质生产力”时,“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也都同步出现,内涵深刻。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两个不同阶段的产业形态。“新兴产业”是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诞生并应用而已经出现的新的经济产业,而“未来产业”是由处于探索期的前沿技术所推动,当前尚处于萌芽期或孕育孵化阶段,富有发展活力和市场潜力的产业形态。二者都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效能更高等特点,既为科技创新带来不可或缺的强大驱动力,又被科技创新持续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成为科技创新的集聚高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巨大空间。

记者:新质生产力在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韩杰才: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其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包含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各方面、全方位跃升,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在科技创新驱动下,新质生产力必将引领带动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的更新换代,从而变革以往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能源等资源的传统发展方式,使得发展更系统协调、更低碳绿色、更开放融合、更共享流通。

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培育新质生产力集聚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是我国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核心环节,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记者:新质生产力对产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韩杰才: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一种全新变革的生产力,必然会带来产业的极大变革。分析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组成,不仅要求劳动者素质更高、劳动资料更高技术含量、劳动对象更广范围,而且强调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科学技术等诸要素更高水平高效协同,这将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产业体系向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方向发展,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

记者:目前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比如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又将如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韩杰才: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作为支撑。人工智能是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前沿科技之一,而且其并非是某一单项技术的突破和运用,而是人类众多高水平科技的“集大成者”。当前,人工智能发展进入快车道,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发展、加速迭代,已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崭露头角,并深入渗透到医疗、交通、金融、农业、工业等各个领域。人工智能具有足够大的技术辐射效应,既能为科技创新提供原动力,也能赋能各个产业领域,还能塑造新型劳动者并牵引治理模式的迭代更新。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科学技术、管理等全要素、各环节发生变革,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强大引擎。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关键在于科技创新的持续突破,而推动科技创新又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人才则以教育作为基础支撑。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肩负重大时代使命,要吃深吃透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要素,聚焦“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这一基本内涵,围绕人工智能等原创性、颠覆性创新领域,通过创新设置学科专业、变革人才培养范式、协同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全面深化产教深度融合,加速推动高校人才优势、科研优势转化为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优势,持续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原载于《学习时报》 2024-03-11 A2版) 

(责任编辑:梁春雨)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