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态度
来源:中国科学报【字号:大 中 小】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谈及新质生产力,着重强调了四个字——因地制宜。
新质生产力是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面对全球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深刻变革,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大力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是时代所需、发展所急、大势所趋,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奋力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正当其时。但也要看到,不论是科技创新、经济转型,还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都需要切合当地实际、适应客观条件,不能不管不顾、一哄而上。
“因地制宜”四个字,蕴含着尊重差异、量体裁衣、各取所需的方法论,其本质是实事求是。以往,在一些地方出现过对高科技产业热情满满、对传统产业不管不顾的情况,有的地方甚至笼统地视传统产业为落后的代名词。实际上,包括家居、餐饮、服装、食品、建材等在内的很多传统产业,不仅不是夕阳产业、落后产业,反而是民生产业、刚需产业。它们在解决就业、服务民生、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之间,不是非此即彼、决然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支撑、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的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的驱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助力,二者本质上都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无高低贵贱之别。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在税收优惠、就业补贴、转型奖励、融资倾斜等方面对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传统产业予以必要支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是科学的态度。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将淘汰一批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应该被取代的产业,在具体操作中,也需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有所选择、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真正取得实效。相反,“李逵打架”般抡起三板斧就乱劈,往往缺乏章法,难达目的。
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一再提醒我们,发展科学、推动创新、实现突破得按照科学规律来,不能单凭一腔热情、盲干蛮干。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态度,是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科学态度,也是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应遵循的科学态度。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4-03-07 第1版 要闻)
(责任编辑:江澄)
© 1996 -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