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之所需 人才之所向

发布时间:2024-03-12

来源:中国科学报【字号: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源头活水,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也是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共识。大家一致认为,要瞄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痛点问题,精准施策。

全国政协委员、院士赵宇亮认为,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难相见,是阻碍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卡点。与之相呼应的是,全国人大代表、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叶美兰提出,要以人才为纽带,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通过人才链的塑造,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从而切实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成功率,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然而,目前人才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很多青年科技人员在一线深耕,对生产研发情况和行业发展现状缺乏深入了解,存在行业需求找不准、产业发展趋势看不清、研究课题与产业需求契合度不高等问题。

究其根本,教育系统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于市场需求是重要原因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沈鼓集团副总工程师姜妍调研发现,新质生产力主导的高端制造业,对标的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工厂,如今应用的材料和检验方法都是世界最先进的,但学生和学校老师对此并不十分了解。

正是因为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普遍缺乏对行业产业的认知,跨界整合与实践能力不足。

为更好培养产业所需的高水平复合型青年人才,我们急需探索专业与产业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与行业资源对接,设计育人顶层方案。也就是说,原有的专业教学过程要与行业、企业紧密互动,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特别是组织行业产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等专业建设工作,在共建教学资源、打造师资团队、改造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探索深度融合。

其次,通过调查分析市场需求,设置与行业相关的课程,确保教学内容能够满足行业需求。同时,开展校企合作,共同构建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以培养面向未来的产业人才为目标,适时迭代更新专业课程内容。

此外,还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企业高管和高级工程师担任实习导师及研究生课题导师,探索高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行业内最新的技术、理念和流程。

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学习环境,也可以为高校教师提供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资源,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当然,支持这类探索必须多方联动,需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高校落实,从而形成合力,通过产教融合、实践教学等措施,努力培养出一批既懂科技又懂产业的青年科技人才,为国家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4-03-12 第1版 要闻)

(责任编辑:梁春雨)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