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设青年技术领袖培养基金

发布时间:2024-03-10

来源:广州日报 邓潇丽 何瑞琪 王名润 黄文生 王浩 林霞虹【字号: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项核心任务。聚焦科技人才“智联通”,未来粤港澳三地如何进一步协同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从科创人才培养、科创资源整合、科创成果转化等多个角度建言献策。


激发青年科技创新热情和潜能

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是人才,大湾区科创人才培养及流通备受代表委员关注。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区域内的科技创新活动日益活跃,对青年技术领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全国人大代表、澳门工商联会会长何敬麟建议,设立“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技术领袖培养基金”,支持青年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活动,激发青年的科技创新热情和潜能。同时,为年轻人提供创业指导、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鼓励青年技术人才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北部都会区是香港未来发展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是香港与深圳的连结窗口,也是香港对接大湾区建设的桥梁。”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工商联常委周厚立建议,政府加大力度培养并挽留不同方面的人才在港发展,并善用自身的国际化优势,积极延揽海内外科研人才、研发团队及各类型专才等来港,为高端的科技人才推行创新灵活的出入境制度、税收制度,满足顶尖人才对住房、交通、医疗、教育、文化的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副校长吴宏伟认为,应整合粤港澳大湾区科学馆资源优势,依托香港、辐射整个大湾区,建设一所综合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科技馆。“建立‘馆校结合’长效发展机制,助力科技人才培养。同时,将科技馆融入科创生态体系,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

协同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超13万亿元,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第四年排名全球第二,在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上保持优势。但也应该看到,在原始创新能力方面,大湾区与国内领先城市以及国际一流湾区相比还有待提升。

聚焦原始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打造中国的科技创新高地,正在建设和布局多个大科学装置。全国人大代表、海洋之神8590vip广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陈广浩建议尽快启动大湾区同步辐射光源建设。他表示,同步辐射光源的建设,可以发挥同步辐射和中子散射协同效应,可以为材料科学技术、物理、化学化工、新能源,资源环境、生物医学等诸多领域前沿交叉学科和高科技产业提供关键的研究手段。“同步辐射光源在广东已有完备的建设条件,建成后可以形成大科学装置集群优势,更好服务大湾区国家战略和人才高地的建设。”

还需要注意的是,大科学装置投资规模大,为避免重复建设,陈广浩认为应由国家统一部署开展,建议以“中央协调完善部省协同”形式来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和运行机制,并支持香港、澳门地区深度参与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运行。同时,健全大科学装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考核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以实现从产品到产业的结构性变革,从而带来引领效应。

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共同体”

当前,科技竞争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三大湾区均在以最大力度打造全球科创高地,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要实现追赶乃至超越,需抢抓机遇、激发科创主体动能。

全国人大代表、五邑大学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崔岩建议进一步优化科创湾区布局。具体而言,一方面,全力“锻新板”,加快建设高水平“科创湾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以大模型、先进算力、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典型场景、典型应用。另一方面,全力“筑底板”,加快推进产业创新“政策试点”,强化国家重大科技、重点产业计划等专项资金对大湾区产业创新项目的支持,推动国家级数字创新平台、数字交易平台、数字基础设施平台等在大湾区布局。

“推进国际科创湾区建设,要抢抓人工智能创新机遇。”崔岩建议,加快形成企业牵头的“人工智能创新共同体”,筛选一批具备牵头大研究能力的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平台企业等,鼓励企业牵头面向智能制造、城市治理等生成式大模型创新生态联合体。同时,支持企业在香港、澳门等加强算力布局,面向港澳需求,开放相关大模型产品落地应用。

(原载于《广州日报》 2024-03-10 第A3版)

(责任编辑:梁春雨)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