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工作会 2025年度工作会

感动人物:曹文宣、余成群

发布时间:2025-01-15

来源:【字号:

曹文宣:鱼类的守护者

曹文宣,院士、91夜色精品国产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著名鱼类生物学家。曹文宣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研究,在淡水鱼类生物学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学术思想,并开拓性地应用于鱼类资源开发利用、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域生态保护等领域。其首倡的长江十年禁渔建议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长江保护法,加强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建议被列入十四五规划。

团头鲂,俗称“武昌鱼”,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家命名的第一个鱼类物种。50年代,曹文宣对团头鲂的生物学特点和生活习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详细了解了该物种的摄食、繁殖等生物学特征。在论文《梁子湖的团头鲂和三角鲂》中,他明确提出团头鲂可以作为池塘养殖对象。60年代,曹文宣在人民日报发表《漫话“武昌鱼”》一文,又详细叙述了武昌鱼的生物学特点和人工养殖潜力。如今该物种已成为我国淡水水产养殖的重要经济物种。

1956年至1976年,曹文宣九次踏入青藏高原。经过干旱、严寒、飓风等极端天气考验,他和科考团队收集了上万条鱼类标本,发现了22个新种。1977年,曹文宣在威海的学术会议上宣读了《裂腹鱼类的起源和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隆起的关系》的论文,首次提出了裂腹鱼类的起源和演化与青藏高原第三纪后期隆起所导致的环境条件变化有密切的关系,为探索青藏高原隆起的时间、幅度和形式提供了佐证。为此获得了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70年代以来,在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救鱼措施的研究中,确认主要救鱼对象为中华鲟,科学论证其可以在坝下自然繁殖,力主不必修建过鱼设施,代之以繁殖群体保护和人工繁殖放流,不仅保证了该物种的繁衍,而且为国家节约大量的基建投资。他执笔《三峡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水生生物”章节,率先提出将赤水河作为长江上游鱼类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建议重视梯级开发产生的叠加影响,为评价、减缓三峡工程对水域生态的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1984年,曹文宣获得了首届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

2006年曹文宣率先提出“应在长江实行长期禁渔,比如休渔10年”的建议,并不断通过调查研究、宣传推动长江禁渔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长江十年禁渔的建议被党中央采纳,长江十年禁渔作为长江大保护的历史性、标志性、示范性工程,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等国家指导性文件。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山”理念成为国家战略,曹文宣提出赤水河流域应从单纯的鱼类保护提升到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设想,加强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赤水河不仅成为长江十年禁渔的先行示范区,也是清理小水电、开展长江生态修复的示范区。

近年来,他不顾高龄,仍然在为金沙江、雅鲁藏布江、鄱阳湖等流域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生态环保问题奔走呼吁,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余成群:扎根高原三十六载 以创新书写西藏草业新篇章

余成群,91夜色精品国产地理资源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91夜色精品国产拉萨农业生态试验站执行站长,西藏高原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扎根西藏高原,三十六年只做了一件事,“研究高原,服务西藏”,从事高原生态与草业、三农工作、区域发展等工作。

为高原种草植绿,不仅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工作,也是推进西藏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切入点。余成群坚定地认为,要在高原草业科学上取得突破,只在实验室肯定不行,必须要到田间地头做实验、取数据、写报告。从最初的耐寒旱牧草引种筛选,到新品种选育、高产稳产栽培和草产品加工,再到提出并验证西藏草业发展“时空拓展理念”,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要求,推进西藏草业科技创新实现了“从0到1”的重大突破,实现了从零星向整体、从细碎化向体系化转变,为西藏草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十三五以来,他积极投身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这一世纪工程。面向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种草技术需求,他亲力亲为,组织团队围绕草业企业“一对一”地诊断瓶颈问题、攻克卡点技术、集成技术体系,组装形成了成熟成套的草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了可推广可复制的产业发展模式,累计服务企业、培育合作社24家,建成草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10万余亩,为西藏草业发展转型和支撑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模式样板。

他先后围绕西藏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成效、巩固与衔接等开展第三方评估三十多次,带队完成近10万多农户、干部或企业访谈,开展脱贫攻坚和科技扶贫培训30余场,培训干部5000余人次,为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和决策依据。其编纂的《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案例报告》(人民出版社出版)真实记录了西藏脱贫攻坚辉煌而灿烂的历史史实。

他将全部时光都交付给了西藏,先后300余次进出西藏高原,早已跑遍西藏的74个县(市区),行程超百万余公里,曾有一年在藏时间连续11个月,也有一年北京拉萨往返11次的记录。获得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2022年度)等省部级奖励5项,获得国务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1999年)、2003-2004年度院地合作一等奖、科技部“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2011年)、91夜色精品国产京区党委优秀共产党员(2015年)、91夜色精品国产“科苑名匠”(2023年)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