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院院士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说明创新之艰难。”听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科院院士李林深有感触:我们搞创新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多次谈到创新,强调了创新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两院院士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后,深感振奋。两院分别召开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座谈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在座谈会上说,习近平总书记对院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希望院士们带领团队,从宏观到微观促进中国梦的实现。“总书记特别强调了科技竞争就是人才竞争,有了人,才有科技,才能复兴。总书记要求我们,充分发挥院士及团队在科研中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讲:“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许多院士就创新人才问题畅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中科院院士朱道本说,21世纪,在科研中团队合作的作用越来越大,并且多学科交叉也是从事科研必不可少的。所以人才的成长是和团队的合作、发展分不开的。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看来,人才评价要评价人,也要评价团队。“要说走得快,一个人走就行了,要走得远一定得靠团队。”他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靠团队。
中科院院士杨元喜认为,首先,院士群体要有使命感,要有担当,要以自己的品德和言行影响年轻人。“科研人员要把自己的兴趣同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科院院士杨卫从具体的人才政策上,谈了自己的看法。比如一个研究项目做完了,其中的某人由于研究比较出色而被评为人才。“项目评出的人才不能成为一个永久性人才的标签,更不能成为人才市场的一个砝码。他只是那一时段的优秀的科研工作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少华回忆,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提升创新体系的效能,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方式,改革科技评价制度,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体制当中解放出来。院士们听到这里时,都激动得鼓起掌来。后来,总书记又强调要改革片面地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住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院士们再次热烈鼓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晓红也对院士们的几次掌声记忆犹新,他对总书记要求改革束缚工程科技人员的不合理政策充满期待。
中科院院士郭雷认为,现在我们有了精准扶贫,借鉴这一做法,在科研评价问题上可以搞精准评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各个部门在评价上一刀切,要通过评价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中科院院士丁仲礼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他认为,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了国家科研体系的整体效能问题。我们国家在科研上有大学,有中科院,有国防科研机构,有部委研究机构,有地方研究机构,还有国企、民营的科研机构。这个体系的各个方面如何定位、如何评价应该是有差别的,应有一套具体的方案协调,使各路大军在科研体系中各有侧重。郭雷院士也认为,作为创新单元的各个部分,要高效地协调起来,搭建一个平台,发挥整体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中科院院士郭华东对此非常认可。他说,自主创新更需要全球的科技资源。在国际科技合作中,我们要包容,要开放,要融入全球的科技创新网络中,“如果关起门来就很难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看来,作为院士,必须在开放层面与国际接轨,同时敢于走自己的路,紧扣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提供中国智慧、打造中国风格的自主创新体系。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18-05-29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