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1年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承载着全国人民殷切希望的两院院士齐聚北京,共商科技创新,共谋未来发展。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他们是“火车头”,是“思想库”。
然而,就在大会召开前夕,我们痛失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他们的研究领域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让中国人端稳了饭碗,也造福了全世界;吴孟超挽救了超过16000名患者的生命,也开创了中国肝胆外科,桃李满天下。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两位院士都坚守在科研一线,工作在田间地头、手术台上,他们用毕生的时间将论文书写在了祖国大地上,写到了人民的心坎里,为后人树立起一座精神的丰碑。
两院院士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回顾过去,两院院士的诞生,与共和国的发展、民族的复兴休戚与共。1955年,陈赓大将问刚刚归国的钱学森,中国人自己能不能造出火箭、导弹?钱学森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有什么不能的,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这才有了后来的“两弹一星”。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危急关头,84岁的钟南山院士挺身而出,带领专家团队奔赴现场、力挽狂澜。
从鼓舞了几代人的“两弹一星”精神,到激励了无数当代年轻人的“抗疫精神”,虽然时代在变,但忠诚、担当、奉献的精神内核却从未改变。
历史也一次次告诉我们,只有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民族兴、国家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2018年出席两院院士大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在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下,“天宫”“嫦娥”“天眼”“悟空”“奋斗者”“天问”等重大项目捷报频传,从万米深渊到苍茫宇宙,都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
2020年,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答卷,但我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国际形势。形势逼人、挑战逼人,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迎难而上、抢占先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肩负历史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虽然前路漫漫,但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道路上,我们追逐梦想、开拓创新的步伐只会更加坚定。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1-05-28 第1版 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