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第七届学部学术年会——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学术报告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学部常委会副主任康乐、贺福初分别主持。
学术报告会分为两个环节,首先由李林院士做特邀报告,随后由本学部2019年新当选的10位院士,包括董晨、骆清铭、马兰、陈子江、宋尔卫、仝小林、王松灵、郝小江、钱前、谢道昕先后做学术报告。报告领域涉及基础生物学、医学以及农学、系统学与生态学。
李林院士作了题为《分子细胞科学》的报告,介绍了分子细胞科学的科学意义、战略价值、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竞争力分析等方面研究和前沿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关键技术问题、重要研究方向和我国发展方向建议等方面的成果。这项工作属于中科院学部与基金委联合部署的“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系列之一。
董晨院士作了题为《T细胞分化与功能的调控机制研究》的报告,介绍了多个调控Th17和Tfh细胞分化发育关键的细胞因子、转录因子和表观调控蛋白及环境因子,认为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了解T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的分子机制,还为理解和治疗相关自身免疫疾病及疫苗开发提供了重要线索和方向。
骆清铭院士作了题为《脑空间信息学》的报告,介绍了脑空间信息学对大数据和高性能计算的挑战,包括脑科学时代的数据科学、大规模图像数据的高性能计算、全脑网络联接的可视化、以及大规模真实脑网络的模拟等。
马兰院士作了题为《成瘾相关记忆的存储与消退》的报告,介绍了可卡因相关记忆存储的神经环路,药物成瘾可以继代遗传及其特点,激活β-arrestin-偏向性的β-肾上腺素受体信号通路能促进可卡因成瘾记忆的消退、抑制环境线索诱导的可卡因复吸等研究结果。
陈子江院士作了题为《生殖疾病的精准诊疗及转化应用》的报告,介绍了生殖疾病发病机制和新治疗靶点的发现、生殖疾病和出生缺陷防治新技术体系的研发、生殖疾病临床诊疗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应用等。
宋尔卫院士作了题为《肿瘤生态学说与免疫治疗》的报告,介绍了肿瘤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介导免疫逃逸的机制,筛选鉴定免疫治疗新靶点、探索免疫治疗与传统治疗手段之间的联合应用策略,认为将“冷肿瘤”转化成“热肿瘤”将是未来恶性肿瘤临床治疗研究的重要方向与趋势。
仝小林院士作了题为《态靶辨治——构建中西医融合医学创新之路》的报告,介绍了以“态靶辨治”为核心的中西医融合医学创新体系,认为“态靶结合”的临床诊疗模式使中西医的特色优势得以互补,是形成现代中医诊疗新体系的重要基础。
王松灵院士作了题为《小口腔·大健康》的报告,介绍了牙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新药研发,生物牙根再生新理念,乳恒牙替换模式和分子调控机制,人细胞膜硝酸盐转运通道的发现及腮腺液中高浓度硝酸盐存在的分子机制,全国通用的腮腺慢性炎性疾病新分类及治疗指南制定等研究成果。
郝小江院士作了题为《植物天然产物研究实践与思考》的报告,介绍了针对我国西南地区植物物种(类群)的天然产物研究,基于植物资源—天然产物—生物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采取植物天然产物化学与化学生态学、化学生物学交叉融合的研究模式,探讨植物天然产物结构与功能的若干科学问题。
钱前院士作了题为《保障粮食绝对安全——绿色革命新突破》的报告,介绍了成功解析“绿色革命”中矮秆多分蘖类型品种的分子机理,水稻独脚金内酯合成基因的有利等位型如何在绿色革命中被引入和广泛应用,以及为稳产、广适性水稻品种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的重要理论和指导意义。
谢道昕院士作了题为《两类植物激素的受体研究》的报告,介绍了通过对植物激素的研究,揭示独脚金内酯和茉莉素等两类植物激素的受体感知机制,以及茉莉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抗性反应的信号传导机制。
与会院士围绕学术报告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学科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挑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本次学术报告会促进了本学部院士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还吸引了多位其他学部的院士到场聆听并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