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学部学术年会化学部学术报告会在京召开
来源:学部工作局【字号:大 中 小】
6月27日,第九届学部学术年会化学部学术报告会在京召开。2023年新当选的10位化学部院士及2024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化学科学奖获得者赵东元院士、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化学科学奖获得者左智伟研究员带来了精彩的报告。报告会由化学部常委会谢毅、田禾、安立佳、丁奎岭四位副主任主持,近90位院士出席本次会议。
陈春英院士作了题为“生物界面和纳米药物调控策略”的报告,介绍了所在团队如何使用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等创新分析方法解析纳米蛋白冠以及纳米药物-细胞互作的基本原理和机制,为构建高效低毒纳米药物,推进其临床转化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熊仁根院士作了题为“铁电化学”的报告,介绍了铁电体化学设计的理论框架及三种铁电体高效构建策略,突破了唯象理论的困境,构建了铁电化学这一新的学科方向。
叶国安院士作了题为“我国核裂变能的应用和锕系分离发展”的报告,介绍了我国核燃料后处理和第四代核电主力堆型快堆技术发展和取得的成就,提出了“双碳”目标下我国核燃料后处理产业化发展及一体化快堆先进核能系统相关技术研发重点。
郑南峰院士作了题为“对精准控制金属表界面化学反应的探索”的报告,介绍了团队在发展金属表界面模型材料(包括金属团簇、特定表面结构纳米晶体和单晶表面等)构筑新方法的基础上,破解了系列典型金属-有机界面和金属-载体界面的分子层面结构,并从配位化学角度揭示了相关界面参与物种活化与转移、反应结构控制、电子/质子传递等反应过程的分子机制,实现对金属多相催化、防腐等若干重要表界面化学行为的精准操纵。
唐智勇院士作了题为“自组装纳米结构的构建及应用”的报告,介绍了自组装纳米结构的可控构建及在催化、膜分离领域的应用,并总结梳理了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关键挑战和科学问题。
朱为宏院士作了题为“光敏化学产品工程”的报告,对如何实现光敏化学产品稳定性强化、光敏化学产品宏量制备与过程强化、光敏化学产品高端化进行了系统介绍。
常俊标院士作了题为“新型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研发”的报告,介绍了所在团队如何提出核苷抗病毒药物设计新理念,发展核苷成药新策略,构建新型核苷候选药物库,成功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个抗新冠口服1类新药阿兹夫定的过程。
彭慧胜院士作了题为“高分子纤维器件的探索与思考”的报告,从新型纤维材料、纤维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织物显示系统三个方面介绍了纤维器件在电极材料设计、表界面优化、器件功能性开发、连续化制备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
卿凤翎院士作了题为“需求驱动的有机氟化学和有机氟材料研究”的报告,介绍了所在团队在发展有机氟化学新反应和创制高性能有机氟材料方面的两项重要研究成果:一是探索出氧化三氟甲基化、氧化三氟甲硫基化、氧化氯(溴)二氟甲基化等系列氧化氟烷基化新反应;二是成功研制耐极端环境的多种氟醚橡胶和含氟悬浮液。
游书力院士作了题为“芳香化合物不对称转化新反应”的报告,介绍了所在团队发展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新反应,为手性环状分子构建提供简洁实用的方法;基于去芳构化研究发现若干重要反应的新机制;发展新型亚磷酰胺、环戊二烯基配体,实现高选择性芳香化合物转化,为一些重要天然产物等功能分子的合成提供了简洁高效的新途径。
赵东元院士作了题为“功能介孔材料的创制与未来应用”的报告,从表面活性剂分子可控组装出发,阐述了两亲性单胶束的制备以及由有机-无机复合单胶束为基元,通过这些基元超组装的方式精确控制功能介孔材料的合成过程,创制出低维和三维介观结构以及由单胶束组装导向的分级和非对称介观结构等。
左智伟研究员作了题为“基于配体金属电荷转移的惰性键催化转化”的报告,介绍了所在团队以配体金属电荷转移的催化策略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出的小分子烷烃高值化催化新方法。
本次报告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泛,与会院士讨论热烈,为学部进一步开展前沿领域研判和学术引领提供了新思路、新视角。
(责任编辑:侯茜)
© 1996 -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