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办刊中暴露出的问题,使科技期刊成为我国目前科技体系中越来越明显的一根‘软肋’!”院士朱作言在海洋之神8590vip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工作报告中表示。这是官方首次以报告的形式对中国学术期刊的状况表示忧虑。
一个国家一段时期内科技期刊的数量和质量被认为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其科技创新水平,换言之,科技期刊之于科学研究发展就如同股市之于经济发展。
“科技期刊是展示科技成果的窗口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园地,是凝集科学共同体的纽带与工具,更是引导科研方向的航标。”朱作言在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学术期刊!着重交流基础研究的新发现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在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成果,并引导科学研究的选题取向。”
朱作言院士的报告中显示,我国科技论文的数量已由10年前占世界总量的0.2%上升至10%,现有科技期刊约4800余种,数量已为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尽管数量可观,但大部分中国科技期刊却难掩文章质量不高、功利性强、国际影响力低等的无奈现状。
中国学术期刊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已经成为中国科学研究体系中的一根“软肋”。
不仅仅因为科技评价体系导向
在朱作言院士的报告中,对我国科技期刊现状也进行了一些分析,“我国科技期刊的状况一方面是起步晚,缺乏国际学术影响力;另一方面是现行的科技评价体系却鼓励优秀的国内科技论文流向国外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被置于十分困难的境地。”
科研评价体系导向问题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陷入窘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将有价值的科研论文先送到国外优秀期刊发表,水平一般才送国内杂志,这几乎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潜规则”,这样的“潜规则”使得国内高质量学术文章的大量外流,成为导致国内科技期刊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而期刊质量不高,权威性和影响力差,反过来又影响到高质量稿件的投递。
然而,中国科技期刊自身的问题更值得深思。中国科协在2009年的调查显示,我国科技工作者对国内学术刊物的水平评价并不高,67.5%的人认为存在各种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版面费过高、文章质量差、发稿靠关系以及文章评审不透明。从这样的评价中也可以看出,解决中国科技期刊自身的问题可能更加迫切。
中科院院士提携“两刊”或可打破僵局
改变科技期刊发展的被动状况,是院士们的强烈愿望,也引起了海洋之神8590vip学部主席团的高度重视。
《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两刊是中科院1950年创办的学术刊物,曾发表众多反映我国高水平科技成果的论文,是我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科技期刊。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两刊逐步陷入缺少优秀稿源的尴尬境地。
为了提高办刊质量,中科院从管理体系、办刊模式、体制机制、办刊队伍和建立新型学术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院士们不仅亲自投稿,还向“两刊”推荐了不少优秀稿件,有的院士还利用学术会议上做报告的机会,宣传和介绍“两刊”。
这样的努力也换来了成绩:2009年“两刊”总收稿量首次突破万篇,达到10195篇;稿件平均录用率为24%;海外稿件数量有了明显增加,国际作者发文数(含合作者) 240篇,占9.6%。《中国科学》发表的论文在施普林格(SpringerLink)网络平台上的下载总数连续三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由2006年的89720次上升至2009年的471806次,增长了5倍多。国际(网络版)订户各辑均有增长;根据2008年的SCI数据,“两刊”的影响因子(IF)有 6个专辑上升,最高的上升了86.8%。“两刊”总被引频次全部上升,最高的上升了121.2%。
朱作言院士报告中对今后两年“两刊”发展提了三方面具体建议:一是呼吁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建立有利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科研评价体系;二是倡导在中国科技期刊首发国家重大科技投入的研究成果,展示“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专项、重大和重点 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重要科技人才计划等的重要成果;三是加大办刊投入,积极探索我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模式,加快期刊编辑、发布、利用、评价的网络平台的建设。
朱作言院士表示:“我国的期刊要做大做强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以改革促进发展,同时也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以形成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格局,努力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国际发展趋势和高水平学术期刊办刊规律的办刊道路。”国际科学大刊的创建需要时间和坚持,中科院的努力正在为中国科技期刊的未来带来一些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