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传媒扫描
科技日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须加快采集整理
科技日报 刘莉
6月7日下午,中科院全体院士大会。所有议程开始前,主持人李静海用低沉的声音念出一份沉重的名单,这是两年来去世的25位中科院院士的姓名,会场一阵沉默。
“老先生们带走了很多珍贵的经历和思考,很多我们都没有来得及保存。”中科院院士工作局学术活动处处长刘春杰告诉记者。

老科学家是共和国科技发展历史的活档案,他们的学术成长历史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流逝,相当一部分老科学家已进入暮年,但目前记录其学术成长历史的书籍、影像资料却寥寥无几。

此前,中国科协科技与人文专门委员会主任张开逊研究员和委员王春法研究员曾就此问题做过调研。调研显示,对于科学家创造的价值,许多人往往只关注他们创立的新理论、新学说,开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等最终成果;而对于科学家个人的学术成长经历和师承关系,如何萌生出学术研究的最初萌芽,如何在科学探索的崎岖小路上逡巡摸索,如何在茫茫黑夜中迸发出科研成功的灵感火花,如何披荆斩棘历经坎坷抵达成功彼岸,社会大众往往并不清楚。

据了解,目前社会上关于科学家学术成长的出版物不仅品种和数量较少,主要集中于几位或者十几位知名度较高的科学家,而且形式单一,基本没有音像制品,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王春法举例说,《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是一部以介绍中国近、现代科技人物为主线,反映中国科技发展进程的大型文献,但内容以文字为主,每位传主的文字容量不超过2万字,内容非常简单,谈学术成就多,谈学术成长经历少,而且缺乏声音和影像资料,不够全面系统完整;《院士画册》虽有大量院士的珍贵照片,但缺乏详尽的文字说明,信息缺失严重,既缺乏科学家学术成长的历史线索,又缺乏厚重的历史感,不能全面反映科学家的学术成长经历和学术成就。科学出版社拟出版的《20世纪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重点阐述科学家的学术成就,对科学家的学术成长历史基本上付诸阙如。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国内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史资料的发掘整理工作目前仍处于空白阶段。”王春法说。

如今,相当一部分老科学家年事已高,采集整理成长资料的工作刻不容缓。据中科院院士局提供的数字,截至今年6月,中科院709位院士中,有210位为80岁以上的资深院士。中国工程院751名院士,平均年龄也达到70岁以上。近年来,每年去世的院士都在20人左右,其中不乏资深院士。

“面对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除了对他们的辞世感到深深惋惜,更多的是感到心头沉甸甸的责任。如不抓紧时间采取行动,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个又一个的遗憾。”王春法告诉记者。

几天前,记者从中国科协了解到,中国科协正式启动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目前刚刚确定了108人的名单。

这108人主要是年龄在80岁以上、学术成长经历丰富、身体明显欠佳的两院院士,或者虽然不是两院院士、但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且身体明显欠佳的老科技工作者,将按学术经历和身体状况分轻重缓急,抓紧对其学术成长特别是口述资料进行抢救性整理。

据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勤介绍说,采集将以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重点采集整理能够反映老科学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学术成就、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历史资料等,以及真实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思想、观点和理念产生、形成、发展过程的实物资料和图像资料等。对学术上有争议问题的相关资料将兼收并蓄,完整如实收录。

“如果这项工作能够早些开展就好了,耽误了就没有补救的办法,像彭桓武院士这样的老科学家去世前几年还有很多珍贵的思考,我们都没有完整地记录下来。现在希望能加快进展速度,别让我们留下更多的遗憾。”刘春杰说。

 
© 1996 - 2010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