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中国科学报】科学大院里的科普国家队
发布时间:2021-05-24 来源:中国科学报 金立旺 【字号:

5月22日,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举行的公众科学日活动现场,参观者在体验“掌上喷泉”。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万米深渊下“奋斗者”号是怎么传回声音的?中国空间站长什么样?探地雷达如何探测地下目标?5月22日~23日,中科院11个分院的100多个研究院所像过年一样热闹,大朋友和小朋友带着好奇心,“如饥似渴”地走进实验室、展览馆、报告厅……

  又是一年公众科学日。每年5月,这场科学盛宴总会如期而至。作为中科院打造的全国性公益科普活动,公众科学日活动已经走到第十七届。

  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的今天,面对公众对科学知识日益增长的渴求,科学大院正在创造更多能让公众与科学亲密接触的平台。

  弥补曾经的遗憾

  公众科学日走了17年,但它真正的起点,却要追溯到38年前。

  1984年8月,中科院各科研院所接到了一封来自院部的通知——《关于建立研究所开放日制度的通知》。

  通知中,中科院要求科研院所每年在建院周年日(11月1日)前后开放一次,每次开放3天左右。开放日活动上,研究所可以用图片、照片、实物等布置小展览室,用幻灯、录像或文字材料介绍研究所概况,并选择若干实验室供参观,此外,还可开展咨询服务、洽谈合作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进社会各界对中科院工作的了解,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学术交流,推动科学技术知识的广泛传播。

  1985年10月31日到11月2日,一向“神秘严肃”的中科院“活泼生动”起来。例如,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在活动开始前向社会各界发出上百封请柬,开放日当天摆出105种展品,迎来了全国130多个单位的175位客人。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当时不少研究所缺少展室、录像等硬件条件的原因,开放日活动仅办了两年便难以为继,建立研究所开放日制度的尝试也未能在中科院全院范围内继续下去。

  这份遗憾藏在不少科学院人的心里。200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推动下,我国科普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科院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将科学大院里的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

  2004年5月15日,搁置了近20年的开放日活动重新开启。与此前相似,活动吸引了来自企业界、科研界、教育界的关注。不同的是,参与的研究所多了起来,硬件条件比过去好了。

  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介绍,17年来,参与公众科学日活动的研究院所已经由最初的30多个发展到120多个。

  实际操作探地雷达、体验光学实验秀、实地调查水环境微塑料分布……如今,公众不仅可以看到科普展板、出版物、全息影像,还可以近距离体验做科研的乐趣。

  科苑大门常打开

  公众科学日已经成为中科院的品牌科普活动。每逢公众科学日,中科院科研院所周边的餐馆生意火爆。参观者中午吃完饭、歇会儿脚,便抓紧时间赶下一个“场子”。

  即便是在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线上开展的公众科学日也热度未减。周德进介绍,去年公众科学日期间,在线累计观看和阅读人次超过1亿。

  为期两天的公众科学日,在广受欢迎的同时,也让中科院意识到,要打造更多平台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

  从2011年开始,国家科普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汇集众多高端科技资源的中科院提出打造“科普国家队”的目标和举措。

  2011年,中宣部、教育部、中科院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宣传工作的意见》,提出做好科技宣传工作。2012年,中科院启动“科技创新年度巡展”,至今足迹已遍布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并延伸至海外,在泰国、乌克兰布展,吸引约800万名观众现场体验。2014年,中科院创建“格致论道”讲坛,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每月至少举办一场剧院式演讲活动。

  2017年,中宣部、科技部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力争达到每60万人拥有一个科普场馆等目标。从2018年起,中科院不仅推出“科学节”活动,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展示中科院的科学历史、科学家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还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举办“香港青年实习计划”,为香港大学生提供直接感受前沿科学的机会。

  在敞开大门做科普的同时,中科院还特别强调科学教育。“一件事不断往深入推进时,一定会有更高的目标。科学教育工作属于科普工作的一部分,它是一个有更高目标的科普工作。”周德进说。

  2015年,中科院和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实施“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和“‘科学与中国’科学教育”计划。中科院陆续启动“求真科学营”“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通过科教融合培育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为培育科学杰出后继人才铺路搭桥。

  此外,中科院还出版了26种科普刊物,如《中国国家地理》《中国国家天文》《科学世界》等,以多种渠道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

  国家队里的科普人

  每年,公众科学日都会拿出最新的科技成果以飨公众。17年来,公众科学日在见证中国科技发展的同时,也见证了中科院科普队伍的发展。

  “参与公众科学日活动的科研人员、科普志愿者已经从过去的500余人发展到今天的5000余人。”周德进说。

  科普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科普队伍的支撑。科普国家队的壮大,少不了科普人的付出。

  在科学家云集的中科院,有一支特殊的兼职科普队伍。他们兼顾科技与科普工作,平日里做科研,每当公众科学日、科学节等各类科普活动和科学教育活动开始时,或是有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就变身为科普工作者。

  1997年,中科院组织离退休研究员成立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足迹遍布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00多个市、县;1999年,中科院成立科普云平台“中国科普博览”兼职科学家队伍,支撑科学大院、格致论道、格致课堂和科普融合创作等品牌科普平台的应用和服务;2002年,“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启动,依托这一平台,仅2020年,中科院就组织了近百位院士专家开展了200余场科普活动。

  现如今,这支兼职科普队伍约有1300人,以院士群体和科研人员为主体,其中院士有150余人。

  除兼职科普队伍之外,中科院这些年也形成了专职的科普队伍,约有200名专职科普工作人员。同时,中科院还有以学生为主体的约4000人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在5000余名科学家和科普人员的支撑下,科学大院的科普规模越来越大,这里的30余家植物园、博物馆、天文台向公众常态开放,200多个野外台站、标本馆定期向公众开放,20多个大科学装置以及众多实验室不定时向公众开放。

  科学明理,科普明智。在科学“大爆炸”的时代,科学大院里的科普国家队,正在用心做好一流科普,为国家科技创新固本培元。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1-05-24 第1版)
(责任编辑:阎芳)
关闭页面
© 1996 -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