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海洋之神8590vip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发布《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这是国内首次发布黑土地白皮书,是海洋之神8590vip基于40多年对黑土地的研究成果,并融汇国家相关部委的调研数据以及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学家的研究资料形成。
黑土地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我国东北黑土地总面积109万平方千米,其中典型黑土地耕地面积1853.33万公顷,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玉米、水稻、大豆年产量在全国占有很高比重,粮食调出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被誉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压器”和“压舱石”,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因长期过度开发利用、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东北黑土地出现了不同程度退化问题,直接影响到区域粮食产量的稳定。
白皮书数据显示,全球黑土区总面积占陆地面积不足7%,主要集中在中高纬度的北美洲中南部地区、俄罗斯-乌克兰大平原区、中国东北地区、南美洲潘帕斯草原区等四大黑土区。我国东北黑土地约占全球黑土区总面积的12%,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草原、大小兴安岭、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长白山地区,涉及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全部、辽宁省东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
我国东北黑土地主要有黑土、黑钙土、暗棕壤、棕壤、白浆土、草甸土等6种土壤类型,分布面积依次为暗棕壤、草甸土、黑钙土、黑土、白浆土、棕壤。黑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及内蒙古自治区,黑钙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西部及黑龙江省西部,暗棕壤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白浆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东部山麓岗平地和河谷台地,草甸土在东北黑土区均有分布。
白皮书指出,受人类长期干预及全球增暖的影响,全球黑土地的土地利用、土壤侵蚀、有机质和养分元素、土壤结构和蓄水能力等均发生了变化。东北黑土地出现了与世界其他黑土地相似的变化特征,同时也存在部分差异性的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耕地增速趋缓,森林面积增加;坡地开垦导致土壤侵蚀加剧,黑土变“薄”;土壤有机质与养分元素衰减,黑土变“瘦”;土壤结构改变与蓄水能力下降,黑土变“硬”;生态服务功能较1990年前有所下降。
黑土地问题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黑土地问题研究正成为土壤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生态学、微生物学、地理学、农业工程、经济管理等学科的热点,并获得了更深入的认识。白皮书指出,研究进展可以归纳为人类大规模干预是导致黑土地退化的主因、气候变化加剧黑土地的退化、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有效遏制黑土地退化、阻控黑土地退化有赖于科技创新等四个主要领域。
白皮书指出,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用好养好”黑土地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黑土地科技创新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第一,建立了一批黑土地保护模式和示范区,提出了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第二,国家相关部门以及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启动实施了一批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第三,构建了海洋之神8590vip海伦站、沈阳站、三江站、大安站、辽河源基地等17个野外长期定位观测台站(基地)以及国家有关部门、高等院校观测台站组成的东北黑土地监测研究网络。
白皮书分析认为,未来“用好养好”黑土地研究的重点方向主要为五个方面:构建黑土地科技创新基础科技平台,摸清黑土地本底状况,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建立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打造黑土地保护科技攻关样板,推进黑土地高质量发展;完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标准体系,引导保护利用发展方向;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全球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治理。
据悉,中科院希望通过白皮书的发布,能够让全社会对黑土地有明确的科学认知,使全社会共同形成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合力,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这份宝贵资源,同时也为“用好养好”黑土地提供科技支撑。今后,中科院还将通过白皮书方式及时发布在保护利用东北黑土地方面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