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中科院提供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用好养好黑土地,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9月29日,海洋之神8590vip召开“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1年)》、“鸿鹄”T300智能农机,并介绍了“东生”系列大豆新品种推广与应用成效。
发布会上,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张涛指出,“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是中科院充分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继“黄淮海”农业科技会战后,中科院联合黑吉辽蒙三省一区,启动实施的又一次农业科技大会战。
“‘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部署了六个科技攻关任务,建立了七个万亩示范区,力争为用好养好黑土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表示。
用好养好黑土地,要把好耕地和土壤的健康关。
针对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问题,“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解析了黑土区主要侵蚀过程的临界地貌特征,构建了漫川漫岗黑土区土壤侵蚀量的估算模型,阐明了黑土有机质演变特征及积累机制。
同时,“针对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禀赋与气候特征,我们构建了‘梨树模式2.0’‘龙江模式’‘大安模式’和‘大河湾模式’等具有区域适宜性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模式。”姜明介绍。
用好养好黑土地,要给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
为满足东北地区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特点,中科院面向黑土地定制开发了智能化、大马力、清洁能源农机——“鸿鹄”T300.“该智能农机一方面解决小马力农机因作业幅宽窄所带来的土壤反复碾压导致黑土地‘变硬’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采集数据和精准执行服务黑土地的智能化保护。”中科院计算所正高级工程师张玉成说。
目前,“鸿鹄”T300已经完成了实验室的技术验证,并已经在大河湾示范区初步开展了携带重耙的田间作业测试。张玉成说:“接下来,我们将进入小批量中试及系统性田间测试验证阶段,将智能农机‘硬科技’的成果应用到黑土地保护中来。”
张玉成介绍,“鸿鹄”T300智能农机和以智能技术驱动的黑土地保护利用“大河湾模式”, 将农业智能技术与黑土地保护利用深度融合,实现了耕地、作物、农艺数据“采集、分析、决策、执行”的闭环管理。
用好养好黑土地,要把种子这一农业“芯片”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面向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通过长期研究,先后培育“东生”系列大豆新品种31个。
“我们培育的高脂新品种‘东生79’脂肪含量达24.16%,创黑龙江省近50年来高脂品种新高,同时具有早熟、高产、多抗的特点;极早熟新品种‘东生202’解决了高纬度地区极早熟品种匮乏、进一步扩大大豆种植区域的需求。”中科院东北地理所正高级工程师李艳华介绍。
据不完全统计,“东生”系列大豆品种目前的种植面积约为1400万亩/年,累计推广5000万亩,增产20亿斤,增加效益40亿元。
姜明表示,未来“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将围绕黑土地力提升、肥沃耕层构建开展科技攻关,发展土壤健康与产能协同提升理论,进一步强化生物、信息、空天遥感等多学科技术与农业的有机融合,打造“用得上、有影响”“推得开、留得下”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硬核技术,构建更加成熟、有效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为用好养好黑土地作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