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北京日报】科研人员“改造”黑土地,全程无人化“耕种管收”作业实现
发布时间:2022-09-29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针对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问题,我国科研人员将地理学、大数据、现代农业技术结合,建立起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与感知系统;农业智能技术与黑土地保护利用深度融合,在机械化基础上实现智能化;为黑土地定制开发的“鸿鹄”T300智能农机,实现全程无人化“耕种管收”作业……29日,中科院发布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阶段性成果,并专题发布《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1年)》。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我国东北黑土区是“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介绍,2021年,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四盟(市)合计增产达188亿斤,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达70.3%,全国排名前十位的产粮县均在黑土区。但长期气象观测数据显示,我国东北黑土区气候变暖趋势明显,降水时空分配的不均衡态势加剧,干旱与洪涝灾害风险增加;气温的升高使得农作物潜在生长季延长和适宜种植区边界北移。

  东北部分地区黑土地出现了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侵蚀加剧、土壤压实等问题,即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中科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启动,千余名科研人员先为黑土地“体检”,“会诊”“开方”“治疗”,针对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禀赋和气候特征,打造了7个万亩级示范区,初步构建起“梨树模式2.0”“龙江模式”“大安模式”“大河湾模式”等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样板。

  在大河湾的黑土地上,“鸿鹄”T300智能农机为丰收助力。其是面向黑土地定制开发的大马力、电动智能农机,以锂电池为能源,永磁同步电机为动力,主驱电机功率达到300千瓦,搭配智能电控系统和智能无人驾驶作业系统,通过田间作业智能控制系统可实现全程智能化集群作业。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张玉成表示,“大河湾模式”以保护性耕作等农艺为基础,以“农机+数据”为核心技术支持,打通黑土地保护数据流,实现了智能技术引领的黑土地保护系统解决方案。

  齐齐哈尔示范区建设的“星-空-地”立体监测网,能基于多源卫星遥感数据,结合机器学习等自动分类算法,实现耕地范围、播种面积等的快速提取和统计分析;支持无人机多机型任务的指挥与测控;全自动农用生态观测站能覆盖不同范围的不同作物类型,参数采集频率可以提高到分钟级。

  产量高、品质好、抗病强、适应性强的“东生”系列大豆也在黑土地上茁壮成长。“东生79”脂肪含量24.16%,抗盐碱大豆新品种“东生118”实现了中重度苏打盐碱地亩产149公斤的突破,“东生17、19、37、77”亩产均突破250公斤。目前,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李艳华、冯献忠等团队已先后培育出“东生”系列大豆新品种31个。

  中科院表示,“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将围绕黑土地力提升、肥沃耕层构建开展科技攻关,发展土壤健康与产能协同提升理论,进一步强化生物、信息、空天遥感等多学科技术与农业的有机融合,打造“用得上、有影响”“推得开、留得下”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硬核技术,构建更加成熟、有效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为用好养好黑土地作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侯茜)
© 1996 -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