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听说张俐娜老师是在大二的时候,从其他同学那里知道,她很厉害,科研非常了不起。到了大三时,我对这位厉害的女教授实在感到好奇,便趁一次下课时和同学一起偷偷跑到张老师的实验室去看看。张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风度优雅、端庄秀丽。
后来,我进入张老师创建的武汉大学天然高分子与高分子物理实验室。有一次,张老师和我谈起将来的打算,听我讲完正在选修双学位和想做科研之后,她问:“你想要做什么?要双学位就别到我这里。”深思熟虑之后,我考取了张老师的研究生。自此,我对张老师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做事非常专注。
10月17日,我的导师张俐娜驾鹤西去,永远离开了我们和她为之奋斗一生的高分子物理和天然高分子科研事业。
巾帼楷模 珞珈独秀
博士毕业后,我在张老师的推荐下获得日本学术振兴协会(JSPS)奖学金在东京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张老师在东京参加国际会议期间,语重心长地跟我谈起,她曾在著名高分子科学家钱人元推荐下作为访问学者在大阪大学开展高分子溶液理论研究,深刻感受到巨大的差距而更加刻苦努力。
张老师不仅自学了日语和英语,还在短短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内发表两篇英文研究论文。从日本回国后,张老师选择坐“冷板凳”,从事当时在国内并不受重视的天然高分子研究,就是为了让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不落后于发达国家。深受张老师的感召,我也放弃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Derek G. Gray提供的offer,在完成东京大学的工作后回到母校任教,作为张老师的同事加入团队。
经过近30年的不断努力,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团队针对农林渔业废弃物中大量的纤维素、甲壳素和壳聚糖等生物质资源,潜心研究、攻坚克难,不断取得一系列新突破,并初步实现绿色工艺生产再生纤维素纤维和甲壳素纤维的工业化,研究成果的原始创新性及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国际天然高分子领域著名研究团队。
张老师也在2011年获得国际可再生资源领域最高奖——美国化学会安塞姆·佩恩奖,成为半个世纪以来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位中国人。同年,张老师当选院士,是当年唯一的女院士,也是珞珈山上唯一一名女院士。2015年,英国皇家化学会Chemistry World刊物评价她为“中国‘绿色’化学的先驱和斗士”。
深耕厚植 求是拓新
张老师经历过一个特殊的年代,历史的原因让她错过了最适合打拼的青春岁月,直到46岁才得到施展才华的舞台,算是“半路出家”的科学家。
天然高分子的基础研究长期以来都是非主流,我最敬佩张老师的就是她甘于坐“冷板凳”,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纤维素是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同时也是最“顽固”的天然高分子。传统黏胶法生产纤维素人造丝和玻璃纸由于使用了有毒的二硫化碳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开发新溶剂和新工艺成为国际学术和工业界长期以来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张老师给加入实验室的每位研究生的第一个课题都是“寻找纤维素新溶剂”,鼓励大家持之以恒、大胆创新,不能遇到问题“绕着走”。在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终于发现低温预冷的氢氧化钠/尿素水溶液能够在数分钟内快速溶解纤维素,并提出溶解机理,开发出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湿法纺丝新工艺。我也因此作为第三完成人与张老师一起获得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成为张老师同事之后,我仍然习惯于解决“硬骨头”,做有挑战性的工作。2012年年底,在我破格通过教授职称的第二天,张老师希望我能够在甲壳素新溶剂上也多想想办法,解决当时仍然需要循环冷冻—解冻溶解甲壳素的难题。在实验室已有基础上,我们赶在新年前筛选出能够在数分钟内溶解甲壳素的新溶剂,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并很快获得授权。
后来,我们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甲壳素和壳聚糖新溶剂体系,提出新的分子机制和原理,并构建高性能和多功能甲壳素和壳聚糖新材料。张老师深耕厚植、求是拓新的科学精神将被我们继续传承下去。
纯粹学术 言传身教
在成为《高分子物理》专业课主讲教师之前,张老师要求我随堂听了她整整两个学期的课。我注意到张老师每学期都要更新课件,每次上课前都会提前认真备课,始终如一坚持站在讲台上授课。
每届学生私底下都称呼她为“张奶奶”。张老师曾荣获1993年“全国优秀教师”、200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2017年度“武汉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2019年“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杰出贡献校长奖”等荣誉。国庆节入院的前几天,张老师还抱病坚持连续两天参加学校2020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学典礼。这也是武大学子最后一次见到张奶奶。
张老师经常对我说,我们不能只埋头写论文,还要多做一些公益性的工作。2012年,她组织撰写了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天然高分子基新材料》丛书(共十本),是国内外第一套详细介绍天然高分子的学术专著。2014年,她又承担海洋之神8590vip咨询项目,我也有幸参与其中,历经两年多时间,通过多次调研、考察和研讨,最终形成《关于海洋生物质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咨询报告,并呈送国务院献计献策。
每次陪同张老师出差,从来都不会有旅游等娱乐活动。张老师的朋友经常劝她注意休息,她说:“我都还没退休,你们怎么能退休呢?”她唯一的爱好就是科研,开足马力永不停歇。正如张老师所说,“我从事这项研究,是有强烈的使命感。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所以只有一条路,就是尽我们所能建设好这个国家”。久而久之,我也养成开完会就返回学校工作的习惯。
张老师经常鼓励我们,“中国人应该做自己的创新工作,而且在做基础研究时还要考虑应用前景,这样才对国家、对人民有用,也才会有科研激情和动力”。去年,在张老师79岁时,她说,“国家需要绿色发展,所以我要把我们的技术做成各种各样的材料。我还要加强基础研究,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让我们的产品慢慢走向市场,走出一条新的‘官、产、学、研’道路。这是我一个新的梦想。”
张老师在离开我们的半个多月前,不顾医生和我们的劝阻,依然前往外地合作企业了解项目的最新进展,并讨论后续工作计划。回来后她还非常开心地把带回来的样品拿给我看,让我跟企业继续加强联系。即便是在最后的日子里,她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她的绿色梦想。
(作者:蔡杰,系武汉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