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陈云霁:科研是我的使命与方向

发布时间:2022-05-04

来源:光明日报 齐芳【字号:

  同很多个假期一样,这个“五一”小长假的大部分时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海洋之神8590vip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云霁都是在办公室度过的。“工作日还有很多其他工作需要处理,我科研效率最高的时间是晚上6点后,一做就到12点、凌晨1点多,还有就是周末和节假日。”在陈云霁看来,这样的工作强度很正常,“我们搞科研的,大部分人都差不多,并不是我特殊。这既是个人兴趣所在,也是我们作为科研人员的责任。”

  还未到不惑之年的陈云霁,已经是芯片研究领域的一名“老兵”。自2002年以来,他一直工作在国产芯片研制第一线——陈云霁曾是“龙芯”团队最年轻的科研人员,是我国首款多核高性能通用处理器“龙芯3号”的主要架构师之一,还是国际首个深度学习处理芯片“寒武纪”的主要研究者,相关成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领导团队在深度学习处理芯片方面的突破被广泛跟踪和引用,国际学术期刊曾刊文评价陈云霁为深度学习处理器的“先驱”和“公认的引领者”。如今,除了自己的科研,作为研究所副所长,他还分管研究所芯片研发的整体工作,特别是芯片设计的共性关键技术。

  或许有人将陈云霁的成就归功于天赋——在父母的影响和培养下,他从小就是大家口中的“神童”,因为经常在数学竞赛中获奖,他9岁直接入读初中,之后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再到中科院读博、做研究,29岁就评上了研究员,可谓一路畅通。

  但陈云霁自己知道,从“天赋型选手”成长为科研尖兵,他付出了多少辛苦。在研究“龙芯”芯片的时候,“一周回一次家,洗个澡换身衣服”是常事。在开始深度学习处理芯片研究时,这个领域还没有进入主流科研的视野,“我那时候经常是白天研究主流的CPU,晚上再做这方面的科研”。至于退稿,那更是家常便饭——“我每一篇发表的文章背后,都有5篇退稿”。

  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兴趣。陈云霁说:“每次攻克一个难关,都好像获得奖赏一般。科研不仅是一份工作,而且是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兴趣,我愿意为此燃烧自己的生命。”

  能坚持下来,更是因为使命感。“大学期间,同学之间从不关注物质生活,大家讨论的、佩服的都是谁科研做得好,特别推崇那些能做出优秀科研成果的学者,这给我人格塑造带来了很大影响。”陈云霁说,“进一步坚定科学理想和信念是在进入中科院计算所后。这里是我国最早从事计算科学研究的国立科研机构,我国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就诞生于此。能进入计算所读书、工作,不好好从事计算研究,我都觉得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前辈们。”

  “我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让机器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帮助人类、服务人类。这个目标或许在我有生之年都不能实现,但它值得我们前赴后继。而在这场和国际同行的竞技中,我希望我们能达成更多原始创新。”陈云霁说,“我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和方向,并把它作为我长期的追求,因此我的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

  (原载于《光明日报》 2022-05-04 02版)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