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30日是第6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为“创新争先、自立自强”。全国将开展全国科技周、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发布、各地“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等一系列科技主题活动。为展现科技工作者良好形象和精神品质,弘扬科学家精神,特制作本专题,展示中科院入选各地“最美科技工作者”等优秀科学家的精神风貌。
【人民网】“鱼院士”桂建芳:人人都能吃上鱼的梦想
来源:人民网 金雨蒙【字号:大 中 小】
桂建芳研究员在淮安天参公司养殖基地指导异育银鲫“中科3号”亲本鉴定
桂建芳研究员在淮安天参公司养殖基地指导异育银鲫“中科3号”亲本鉴定
“破解生殖奥秘,揭示病疫玄妙,渔业护平湖。”该诗句出自桂建芳写的《水调歌头·水经新注》,也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在昨日召开的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获“突出贡献奖”,并获得100万元奖金。
人人都能吃上鱼的梦想
生在长在千湖之省的湖北,而且学习和从事鱼类育种研究的桂建芳,心里孕育着一个梦想——通过自己的研究,让更多的中国人吃上鲜美的鱼。他真的做到了。在湖北人餐桌上已是司空见惯的喜头鱼(即鲫鱼),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推广养殖,就得益于桂建芳对于银鲫的专研,选育出鲫鱼新品种——异育银鲫“中科3号”。
异育银鲫“中科3号”由于具有优良养殖性状,作为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推介的第一个水产新品种和农业部近五年来推介的渔业主导品种之一,从2009年开始,陆续向全国大部分地区推广,现已游向全国,增产幅度20%以上,2010至2014年五年间共新增利润百多亿元,取得了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在主要的渔产区,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占有率达到70%。
这些数据,可能普通百姓感受不深,但发生在我们餐桌上的实际变化,是真真切切的。桂建芳回忆,30年前,月工资60块就已经算是高收入的年代,当时市面上的大鲫鱼卖8到10元每斤,显然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是种奢侈,而现在市场上鲫鱼更大,但依旧是那个价,几乎所有家庭都能消费得起。
二十载科研不辍育出银鲫新品种
人人能有鱼吃,吃得起,这其中,产量是很重要的制约因素。水产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和水产新品种的培育,是养殖可持续、产量提升的首要因素之一。不但有鱼吃,而且要吃好鱼,也跟新品种的培育息息相关的。
从1985年起,29岁的桂建芳开始专注研究银鲫,在全国大江、大河、大湖50多个样点调研取样,取样四五千条,用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评价,不辞辛苦,任劳任怨。
桂建芳原创银鲫育种技术路线,利用银鲫特有的生殖方式,培育出由雄核发育产生的异育银鲫“中科3号”,2008年获得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颁发的水产新品种证书。这一银鲫新品种跟普通鲫鱼相比,不仅吃起来口感好,而且生长速度平均快20%,出肉率高6%,遗传性状稳定;整条鱼呈瘦长形,体型更好看;加上鱼鳞不易脱落,售卖时卖相也好。
桂建芳培育出“中科3号”银鲫,不单单是开发了一个鲫鱼新品种,更重要的是桂建芳通过研究鱼类性别形成的遗传机制及其雌雄差异的遗传标记,还开拓出一条X和Y染色体连锁标记辅助的全雄鱼培育技术路线,开创了鱼类性控育种的一种新思路。在长期研究工作中,桂建芳共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出版专著和研究生教材7部,多项研究成果分别荣获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和2014年科技促进发展奖一等奖等。
研究新品种解决了发展问题,更要思长远,解决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作为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前两届主任,桂建芳在其创作的《水调歌头·水经新注》中还写到,“既饮健康水,又食改良鱼。江河湖海苍茫,踏浪好心舒。不管豚鱼虾蟹,无论草虫菌藻,何者是多余……添植被,铺湿地,展蓝图。六湖一脉环绕,碧水还通途……”形象展现了解决淡水养殖与水环境保护这一矛盾问题的新型渔业模式,通过技术集成形成以水生植物恢复和重建为核心的城市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为最终解决我国受损淡水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技术难题奠定了基础。
桂建芳说,技术性研究很重要,同时基础性研究是基础,更重要,更不容忽视,但无论是从事基础性研究还是技术性研究,重要的是把知识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
(责任编辑:侯茜)
© 1996 -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