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8日17时45分揭晓,两位美国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D.Nordhaus)和保罗·罗默(Paul M.Romer)因“将技术创新和气候变化引入长期宏观经济模型分析框架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奖。
从研究领域来看,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延续了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这一风格,颁奖词写道:“诺德豪斯和罗默均设计了新的研究方法以解决我们时代最基础、最紧迫的问题,探究如何创造长期持续而稳定的经济增长。”
两位获奖者的共通之处:入世
威廉·诺德豪斯现任耶鲁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气候变化经济学,被经济学界评为“美国最有影响的50位经济学家之一”。现年62岁的保罗·罗默目前担任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是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对人力资本、创新和知识的投资。
记者昨晚采访沪上数位经济学者,他们对两位获奖人都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威廉·诺德豪斯是曾经的总统经济顾问班子成员,保罗·罗默是原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二位获奖者都在积极利用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他们的共通之处就是“入世”。这似乎也反映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良苦用心”——为当下全球经济走出困境寻求一剂良药。
“威廉·诺德豪斯和保罗·罗默的获奖可谓众望所归,他们曾多次被认为有机会获奖。”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朱宁与二位获奖者都有一面之缘,“两位教授对发展经济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发展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过去一二十年发展速度相对放缓,但对当下全球经济运行却具有重要意义。”
不能忽视的气候变化
“很多人知道诺德豪斯这个名字,很可能是因为保罗·萨缪尔森曾经在《经济学》再版50周年时找他作为合作者。这本书一直被誉为世界上最实用和畅销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对社会公众产生了很大影响。”朱宁告诉记者,诺德豪斯的主要贡献其实发生在一个原本相对冷门、如今却相当热门的经济学分支领域——气候变化经济学,“他的研究强调气候变化对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人的经济发展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反馈。”
经济学家以往研究经济增长时,往往都忽视了环境与资源要素,而诺德豪斯开创性地构建出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尝试整合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把二氧化碳排放纳入长期的经济分析,迅速成为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气候变化的主流工具。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诗一的研究领域正是环境经济学和气候变化经济学。在他看来,诺德豪斯是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开拓者,对整个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眼下,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诺德豪斯的获奖就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对“终极一问”的回答
经济增长的动力究竟何在?这大概是经济学家的终极一问。
经过数年的思考,罗默引入“规模报酬递增”概念试图对持续增长作出解释。在传统经济学中,投入要素的规模报酬通常被假定为递减的——无论是资本还是劳动力,都是投入越多,在边际上的产出越低。然而,“知识”这个要素却并不相同。从经济学角度看,知识是一种公共品,一个人使用知识,并不妨碍别人使用知识,同时每个人也无权排除他人使用和自己一样的知识。当这种要素被作为投入品用于生产时,就会产生强大的正外部性,从而导致规模报酬递增的出现。一旦有了规模报酬递增,持续的增长也就成了可能。因此,罗默提出,从政策角度看,需要政府对科研、教育增加投入,从而保证有足够的知识被生产出来。
在经济增长的曲线上,除了传统的资本和劳动力外,罗默创造性地加上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使经济增长理论再度流行。他为此所设计的“罗默模型”也成了新增长经济学的经典。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曾公开表示,保罗·罗默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一代的经济学家,包括他自己,都有很深的影响。尽管今天在全球经济学界,人力资本、创新创意、制度设计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但在二十多年前,罗默强调这些要素的作用,并首次加以数理模型的证明,是具有颠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