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解决了饮水问题,而且以前都是泥巴路,现在变成了青石板路。”10月下旬,在中科院精准扶贫记者行活动中,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支书龚海华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起村里的变化。
如今看起来整洁、宁谧的十八洞村,一度是偏僻、贫穷的代名词。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扶贫要求后,这里的扶贫工作迅速活起来,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钟彩虹团队合作发展猕猴桃种植产业,也是在此背景下开展的重要扶贫工作之一。
30年研究 为扶贫备好选项
从花垣县县城前往十八洞村的路上,途经武汉植物园指导十八洞村种植的1000亩猕猴桃园,钟彩虹在雨中考察了猕猴桃的种植情况。
“湖南有好长时间没下雨了,有一定的影响。”钟彩虹看着上架的猕猴桃果树说,“还是浇水不及时”。
武汉植物园在十八洞村开展的猕猴桃种植工作始于2015年,今年是第二个年头,猕猴桃已经上架。其间,几乎每个月钟彩虹团队成员都会到这片果园做技术指导。
事实上,在与十八洞村因猕猴桃结缘前,钟彩虹团队为猕猴桃在国内的育种研究、推广普及已经付出了近30年的努力。
作为猕猴桃的原产国,我国猕猴桃市场一度被新西兰进口猕猴桃独占鳌头。在此境况下,钟彩虹所在的武汉植物园通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建立了猕猴桃物种资源最丰富、种质和育种资源超过千份的世界最大猕猴桃种质资源圃,并选育出“金桃”“金艳”“满天红”“江山娇”“金霞”等16个优异的国家级、省级猕猴桃品种。
更重要的是,通过核心专利品种授权种植、产业科学合理规划、产业从业人员技术培训等一系列举措,武汉植物园已在四川蒲江县形成了“金艳”猕猴桃产业集群,取得亩产收益1.5万元,亩产增收3倍以上的骄人成绩。
“种猕猴桃虽然前3年投入比较多,但收益期却长达二三十年。”钟彩虹告诉记者,这也是她向贫困地区推广猕猴桃的重要原因之一。
多次考察 重拾猕猴桃种植信心
对十八洞村而言,能找到武汉植物园并确定发展猕猴桃种植,过程并不容易。当初,在选择十八洞村的扶贫产业时,就曾存在多种不同声音。
“有人想做猕猴桃,有人认为要种油茶,有人认为要养牛、养猪。”十八洞村第一支书施金通回忆称。
“我们对猕猴桃很熟悉,一点不陌生。”原县扶贫办主任麻文权介绍称,十八洞村的山上有不少野生猕猴桃,这里的“纬度、海拔、气温、土壤都非常适合种植猕猴桃”。
然而,尽管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但曾经规模种植猕猴桃失败的经历,还是让当地政府对发展猕猴桃种植略有迟疑。在寻觅产业发展方向的历程中,十八洞村扶贫工作负责人经过多次调研,最终了解到拥有国内较为成熟的先进猕猴桃种植技术的科研单位——中科院武汉植物园。
据麻文权回忆,当时到武汉植物园居然吃到了2013年九十月份采摘的猕猴桃。“猕猴桃能保存这么久,口感还很不错,我感到很惊讶。”麻文权说。
此后,十八洞村扶贫工作组代表在世界猕猴桃大会和四川蒲江猕猴桃产业化示范基地多次与钟彩虹交流,并从蒲江带回了又大、口感又好的猕猴桃给村里人品尝。自此,与武汉植物园合作发展猕猴桃种植才获得了十八洞村多数村民的认可,当地政府也才算下定种植猕猴桃脱贫的决心。
多方协作 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
2013年,当十八洞村迎来习近平这位重要客人时,村里的人均纯收入约为1668元。到了2015年,当地人均收入已经增加到3580元,增长115%,减贫61户269人。
以猕猴桃种植为例,“十八洞村的土地以山地为主,全不连片,这里一丘那里一丘”。龚海华告诉记者,因为土地分散不好管理,机械化也进不了场,使得种植成本走高。
鉴于现实土地条件的限制,当地政府采用“跳出十八洞建设十八洞产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十八洞村组建合作社并与当地企业通过股份合作,新成立了花垣县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十八洞村附近的道二乡流转了1000亩土地用于猕猴桃种植,借此成功为原本不具备土地资源优势的十八洞村发展了果树种植产业。
也正因为对研究单位的天然信任,无论是当地贫困户,还是基层干部在采访中,都向记者表达了对猕猴桃种植前景的满满信心。“去(猕猴桃园)看了两次,生长得很好,开始上架了。”老村支书杨五玉告诉记者,他对猕猴桃种植这件事“很有兴趣”。
“没有技术的话,猕猴桃像鸡蛋、茶油那么大,老百姓肯定不满意。”施金通说,“没有武汉植物园做技术支持,我们肯定没有信心。”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6-10-26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