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并提出十八洞模式要“可复制、可推广”6字原则和“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的13字要求。
三年过去了,总书记始终牵挂着十八洞村的脱贫致富之路。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悉心询问了十八洞村的变化,句句不离乡亲们的生活现状。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了这个湘西苗族小山村,感受精准扶贫带来的可喜变化。
科研成果让村民重拾种植信心
在花垣县城前往十八洞村的路上,有1000亩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指导种植的猕猴桃园。这些明年就将收获结果的猕猴桃树,是全村225户人家、近千名村民共同选择的脱贫致富之路。
然而,这条道路的选择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对猕猴桃一点都不陌生。”原花垣县扶贫办主任麻文权说,“十八洞村的山上就有许多野生猕猴桃,说明这里的气候环境适宜种植。”但是,曾经大规模种植的失败经历让当地村民心有余悸。
在寻觅产业发展方向过程中,十八洞村扶贫工作负责人经过多次调研,联系到了中科院武汉植物园,那里拥有国内较为成熟、先进的猕猴桃种植技术。
2014年4月,十八洞村扶贫工作考察组专程前往武汉,负责接待他们的是有着20多年猕猴桃种植经验的钟彩虹研究员。麻文权至今都记得,他们当时吃到的是2013年秋季采摘的猕猴桃,“没想到保存这么久,口感还这么好。”麻文权说,“钟博士向我们介绍,武汉植物园研究的猕猴桃品种不仅在国内种出了效益,还被国外引进,我们觉得武汉来对了!”
之后,十八洞村扶贫工作组代表在世界猕猴桃大会和四川蒲江猕猴桃产业化示范基地又多次与钟彩虹交流,并从蒲江带回了个大、口感好的猕猴桃给村民品尝。与武汉植物园合作发展猕猴桃种植的提议逐渐赢得了绝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到2017年,这1000亩猕猴桃园就将结果采摘。据估算,2019年这些猕猴桃树进入“盛果期”后,将为十八洞村带来人均增收超过5000元的扶贫效果。而2013年之前,这个小山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1600多元。
“种猕猴桃虽然前三年投入较大,但收益长达二三十年,每亩地增收十分明显,堪称精准扶贫的‘奇异果’。”钟彩虹告诉记者,这正是她向贫困地区推广猕猴桃种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十年研究夯实精准扶贫基础
在与十八洞村结缘前,钟彩虹及其团队已在猕猴桃育种研究、推广普及等领域潜心耕耘近30年。
作为猕猴桃的原产国,我国的猕猴桃市场一度被新西兰进口产品垄断。在这样的形势下,钟彩虹所在的武汉植物园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建立了猕猴桃物种资源最丰富、种质和育种资源超过千份的世界最大的猕猴桃种质资源圃,并选育出“金桃”“金艳”等16个优异品种。
近10年来,钟彩虹团队在全国建立了猕猴桃产区核心示范基地12个,涉及8个国家级贫困县、1个省级贫困县,推广种植各类猕猴桃新品累计达21万亩,配套高效生产技术辐射68万亩,累计产值高达100亿元以上。
位于北纬30°的四川省蒲江县,被认为是猕猴桃最佳种植区之一。2010年,“蒲江猕猴桃”正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成为蒲江的标志。然而,这样一座因猕猴桃而兴的县城,10年前种植面积仅有零星几百亩,产业发展无从谈起;后又遭遇招商骗局,留下的烂摊子令新成立的四川中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退两难。
2007年,时年38岁的钟彩虹在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力邀下,辞去湖南省农科院的工作,从长沙来到武汉,负责猕猴桃产业推广和技术培训。当四川中新农业的负责人来求援时,武汉植物园领导当即决定,派钟彩虹前往蒲江。
钟彩虹实地考察后,决定引入猕猴桃明星品种“金艳”在蒲江进行示范种植。起初,当地只保守同意种植15亩。在钟彩虹全身心投入和悉心照顾下,示范田初果期亩产就达800斤,以每斤出园价13元计算,利润非常可观。按这个趋势预计,第四年盛果期即可稳定亩产4000斤左右,每亩利润可达4万元。在巨大的经济效益面前,15亩示范基地犹如星星之火,迅速发展成燎原之势。截至2016年,全国种植猕猴桃“金艳”的面积已达17万亩。
有了蒲江的成功经验,钟彩虹在湘西的工作更加轻车熟路。2014年起,她先后数次带着花垣县相关部门和农民企业家前往蒲江等地考察,并为他们度身定制提出种植“金梅”“金艳”“金桃”“东红”等猕猴桃新品的建议和规划,同时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目前,花垣县在1000亩猕猴桃种植基地基础上,已完成新增2000亩基地的土地流转,计划于2018年投产;同时,计划通过3000亩核心基地的建设和示范,在全县带动发展猕猴桃产业1.5万亩。这一新兴农业产业的形成,为精准扶贫提供了现实路径。
(原载于《文汇报》 2016-11-01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