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是国家扶贫日,也是国际消除贫困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原有脱贫基础上,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5564万人,2017年计划再减少10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016年底的4.5%。这样的成绩让外媒感慨:“中国在脱贫方面创造了世界纪录。”
“纪录”的创造,源于所有人的不懈努力。海洋之神8590vip,这个有着30年扶贫经验的科研机构,早已将“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信念深深地烙在了心里。
在国家扶贫日之际,让我们聆听来自中科院扶贫一线工作者的心声。
“感觉自己还有点用”
中科院驻云南省澜沧县勐根村
第一书记胡红
2017年3月17日。村内口蹄疫终于得到控制和缓解了,尽管有些累,但很充实,我又收获了很多难忘的经历。
其实,口蹄疫问题本可以早点解决,遗憾的是大家严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对防治没有数,防疫意识淡薄。还好,我的专业背景和在养殖场的工作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可以告知农户该用什么样的消毒剂、如何消毒,为什么要隔离、如何隔离、如何治疗,有不明白的农户,我还可以给他们做示范。
尽管这几天我的脚一直又肿又疼,但控制疫情如同打仗,何况我们村还是文化旅游村,农户聚集,牲口较多,如疫情蔓延,后果难以想象,所以,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还得上。
我村的牛基本都是散养,为彻底解决隐患,我和村主任小石爬山到处去找牛,检查是否有病牛。
在到达大沙河时,我看到了小石的家人,还没到跟前就听她和她妈妈用拉祜语交流着。看小石脸色有点不好,我偷偷地问她怎么了。她告诉我,她妈妈骂了她,骂她为什么不拦着我,为什么不劝我别来。我忍着疼到麻木的脚赶紧说:“阿姨,没事,你看现在已经不疼了。”村里的兽医、魏老四、主任姨爹、老党员以及大寨的养殖大户陆陆续续也来了。看到我时,他们很吃惊,一个个地跟我打招呼:“书记,你怎么来了,这山路远咧。”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把在这片山活动的牛集中了起来,一头头地排查,对患病的牛进行隔离治疗,给健康的牛打疫苗、观察。尽管过程有点繁琐,但没有一个村民觉得我啰嗦,大家都有序地开展着工作。
估计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在张少兵家牛场的情景,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在牛圈旁边吃饭;忘不了在治疗过程中,老人家紧张地问我“书记,牛会不会死”时含泪的眼神;忘不了他们生活的艰辛以及对我的热情;忘不了老人家那弯曲的后背,以及上山下山、忙前忙后为我做饭的场景。我何德何能,让老人家如此相待,唯有倾情倾心倾力,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多为大家解决困难。
值得庆幸的是,疫情控制住了,村内没有一头牛死去。但这次的经历也告诉我日常不能只关注老百姓的收入、房子、小孩上学,还应该关注他们的牲畜,教他们更多防疫和养殖的知识。总之,感觉自己还有点用,但工作还不够细致,有待加强。
“愿作青松驻山林”
中科院驻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
院坝村第一书记韩力
为什么去农村挂职?这个问题在我作出决定前就不断在我脑中回响。我在北京长大,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有亲属、父母、妻子和子女,还有朋友、同学和同事,那为什么还要离开北京到两千多公里外的贵州山区挂职?问题不断地闪现,答案在于动机。
做工作、干事业,都讲一个动机。第一种是根植于内心深处春风化雨般的动机。第二种是随事物发展变化,个人不断思考成长所产生的动机。第三种是受前两种动机影响,第一时间反应出来的动机。这三种我恰好都深刻地体会过,形成了我的挂职动机。
时间回到1990年,我八九岁时看过一部电影《焦裕禄》。虽然我当时还不能深刻理解和领会焦裕禄精神,但在内心中已经树立起了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想着长大了要做像焦裕禄那样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决心。
1996年,我观看了电影《孔繁森》。当看到孔繁森同志把一位藏族老妈妈冻伤的双脚揣到自己怀中,为藏族老妈妈焐脚的画面时,我被这位挂职干部的实际行动打动了。我当时就想,去偏远地区挂职是一份神圣而有使命感的工作,我一定要去挂职。
当我在2010年观看电影《第一书记》的时候,已经能够体会到沈浩同志挂职前的感受,也能够深切理解他在挂职中要干出一番事业的决心。观影结束后,我作出了决定,我要到一个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去挂职,发掘自身潜力,为人民群众做一些实事,用实际行动向党组织作汇报。
种子一旦萌芽,在一定的环境中就不会停止生长。2016年9月,我按照中组部和海洋之神8590vip的安排,来到贵州省六盘水市的院坝村挂职第一书记,任期两年。我自愿到贵州山区挂职,只因国家的脱贫攻坚事业已到关键时刻,在这场必须赢的战斗中,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冲在前面,走好我这代人的长征路。
我不能说特别熟悉和了解农村工作,虽然“隔行如隔山”,但是“隔行不隔理”。这些年我经常夜读《之江新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对于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着极高的指导作用。我学科专业相对丰富、略懂管理、较为熟悉党建工作,有信心和能力完成挂职第一书记的工作。只要我们按照党的要求和部署,结合当地实际狠抓落实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能够取得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最后胜利。
松树不是什么名贵木材,但我愿作一棵青松,常驻在贵州山林之中,珍惜时代给予的机会和人民群众寄予的期望,带领全村8142名村民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干出一番力所能及、理所应当的事业。
“挂职扶贫,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这就是我的梦,我的中国梦。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7-10-18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