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科技扶贫
【中国科学报】书生“义气” 富了乡村 科技“造血” 红了生活
发布时间:2019-07-18 来源:中国科学报 丁佳 【字号:

  “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

  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并不避讳,在扶贫方面,“投钱”并不是中科院的强项。

  但这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影响力可能在更深远处。统计数字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科院共投入帮扶资金4428.6万元。但通过各种科技项目,中科院引进的帮扶资金却达近亿元;通过引入产业,企业实际投入近16亿元。更重要的是,通过专家培训、建立院士工作站等方式,中科院还将自己的科技成果传授给了近1万名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

  秉持“科技扶贫提升贫困地区自我造血功能”的理念,截至6月,中科院帮助68个贫困村摘掉了“穷帽子”,更让超过10万人顺利脱贫,以科技优势带动产业提升,支撑企业良性运营,培育当地经济内生动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组团”扶贫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统一部署,中科院目前承担了4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定点扶贫任务,包括内蒙古库伦旗、广西环江县、贵州水城县和六枝特区;各相关分院和研究所还承担或参与承担了地方57个点的扶贫任务,包括6个县、9个乡、42个村。

  “中科院是有好技术,但好技术不能乱用。”中科院科发局副局长孙命说。

  为了做好扶贫工作,中科院派出了包括院士、专家在内的103名科研骨干,对3个定点县45个乡镇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深入调研。对每个地方的需求、自然禀赋进行了充分摸底,完成了每个乡镇及全县发展建议报告,提出了“量身打造”的脱贫实施方案建议报告。

  同时,中科院为每个贫困县确立了一个研究所为具体责任单位、一个分院为区域协调单位,从全院100多个科研院所遴选、引进适合各贫困县资源、产业现状的成果和项目,并为当地针对性培训基层干部、培训技术人员。

  水城县里就聚集了中科院12家院属单位,它们瞄准当地猕猴桃、马铃薯种薯、小黄姜、刺梨等特色农业资源和玄武岩纤维、野生动物、旅游资源,实施了13个科技扶贫项目,涉及农业、工业、生态、旅游、教育等多个领域,并着力解决当地核心龙头企业发展的科技难题。

  “我们依托自己的专利猕猴桃品种,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全面提升当地猕猴桃产业化水平。”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钟彩虹说。目前,中科院猕猴桃在当地累计创造产值14.47亿元、利润超3亿元,使1.6万贫困户、5.27万贫困人口受益。

  水城县米萝镇倮么村村民罗光祥2010年起种植猕猴桃,前期效益很低;经过中科院科研人员的培训和服务之后,果品品质和亩产量均大幅提高,每亩年收入超过1万元。今年,他家盖起了一栋四层小别墅。

  重在“造血”

  多年的扶贫工作经验让严庆感到,精准扶贫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以前我们的做法是把好的科技项目转化过去,结果当地GDP是上去了,但我们却发现,获益的都是当地的‘能人’,真正的贫困人口并没有减少很多。所以,之后我们工作的重心就转移了。”

  中科院决定把科技扶贫的重点放在“造血”能力的建设上。

  “它酸香可口、营养全面。”每次讲起自己的“宝贝”青贮饲料,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钟瑾总能把人都讲馋。科研人员把针对不同气候特点、不同饲草特性研制成的系列复合菌剂添加到饲料中,显著增加了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

  但在库伦旗走访的过程中,钟瑾却发现,当地农牧民对青贮饲料知之甚少,购买到的饲料往往质次价高,还因为贮存不规范,造成了霉变腐烂、蝇蛆滋生等问题。

  “科技扶贫是中科院的重大使命,我们应该把论文写在农牧民的笑脸上,让技术惠及更多人。”钟瑾说。

  中科院微生物所利用青贮饲料菌剂技术,通过讲解示范、技术培训等方式,在当地推进青贮甜高粱及玉米饲料加工1.1万吨,平均每吨增值40~50元,带动382户农牧民掌握了先进技术,使每户至少增收1200元。

  在环江县,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联合当地企业,探索出多个由政府引导的杂交构树精准扶贫样板。2018年7月,国务院扶贫办下发指导意见,依托中科院植物所技术指导,进一步扩大杂交构树扶贫试点,目前已有20多个省市区的201个县种植杂交构树共计67万亩,带动近2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心灵“补手”

  “中科院科技扶贫其实很早就开始了,大家最初参与扶贫,都是凭着一腔热情。”严庆坦言,“但渐渐我们发现,扶贫工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需要建立更高效的扶贫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党组织将扶贫攻坚摆在了突出位置,这给中科院科技扶贫带来了新的契机。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提出,要通过党建促进扶贫——研究所(台站)支部联系一个基层党组织;干部职工带动一名困难党员、带动一户贫困家庭;帮助基层党组织解决至少一个实际困难、帮助帮扶地区创立至少一个发展项目、帮助贫困家庭资助至少一名学龄儿童……

  这种非物质投入与物质投入相结合的扶贫方式很快收到了实效。例如,由于参与水城扶贫的单位多、专业背景不同,牵头的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就组建了一个科技扶贫党支部,由参与水城科技扶贫的18名党员组成,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党建扶贫工作。

  此外,中科院还着眼未来,部署教育扶贫和心理扶贫工作,探索可持续减贫的系统方案。

  在库伦旗和水城县,中科院行政管理局与当地共建幼儿园和小学,投入资金改善教育环境,培训各级教师,提升当地师生科学素养,并资助数百名优秀师生开展“走进中科院、走近科学家”活动。

  在库伦旗等地,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精准把握贫困人口的心理、认知和行为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帮扶。在5所试点幼儿园开展儿童成长测评,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及师资培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针对贫困家庭、贫困母亲开展系列心理讲座,覆盖1500个家庭;科研人员还面向扶贫干部开展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方法。

  对扶贫中的苦与险,从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和病虫害防控工作的中科院微生物所正高级工程师仲乃琴深有体会。有次在贵州扶贫,汽车刚开过去,就发生了山体滑坡。“如果再晚几秒钟,后果不堪设想。”她说,“但眼看着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们的辛苦变成了科技扶贫的力量,心里就倍感欣慰。”

  跋山涉水,因陋就简,仍不忘科技扶贫之初心。这便是中科院所有科技扶贫人共同的心声。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9-07-18 第1版 要闻)
(责任编辑:侯茜)
 
© 1996 - 2020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