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陈玲玲:“和时间赛跑”是一种常态

发布时间:2022-10-08

来源:中国青年报 魏其濛【字号:

 

陈玲玲与学生在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读书期间,白天做实验、晚上学管理;从事科研后,也几乎没有周末。甚至生孩子前一天还在工作……对海洋之神8590vip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党委委员、研究组长陈玲玲来说,“和时间赛跑”是一种常态。

  留着干练短发、有着温柔笑容的陈玲玲,是一位年纪轻轻且成就卓著的生命科学家,她长期从事基础并前沿的RNA(核糖核酸)生物学研究。

  作为原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特别人才”,陈玲玲博士毕业后,从招募团队、申请经费开始,带领团队艰苦摸索、不懈努力,创建了长非编码和环形RNA研究技术体系,在揭示其生成规律、作用机制以及与人类疾病的关联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开拓了该研究领域的新方向。

  谈及选择的人生路径,陈玲玲说,她这一代人,做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科学发现是责任,也是初心。

  陈玲玲很早就树立了为祖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的使命感。1998年,20岁的她在兰州大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同年级生物学系第一批发展的学生党员之一。她告诉记者,她的母亲是一位在普通岗位上工作得非常出色的老党员,一直对她有深刻影响。 今年70岁的母亲为了支持女儿的工作,在上海帮着带外孙女。“我觉得不能经常陪妈妈是一种遗憾,但妈妈总是对我说:为党和国家工作,就是对父母尽孝。”

  近10年来,陈玲玲感受到中国科技力量在飞速提升,创新性、原创性成果不断涌现。作为从事基础研究的一线代表,她的经历见证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很多时候,我们做基础研究都是在探索未知,可能10年后才会发现它的重要科学意义。过去这些年,我们就发现了一些以前从未发现的新型RNA分子,现在也发现这些RNA的异常表达与人类疾病有关联。”

  陈玲玲曾分享说,做科研要聚焦三类:做别人不做的,不重复自己做过的,围绕关键问题、不拘泥于研究手段。建组11年来,她带领团队发表SCI论文60余篇,担任顶尖期刊Cell和Science编委,并参与多个国际期刊的发展和规划,同时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国际RNA Society会议委员等职。

  目前,陈玲玲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并积极推动RNA新技术、新方法在小胖威利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临床转化研究,以期利用相关RNA研究前沿成果发展疾病诊疗新技术。

  2014年,陈玲玲曾为国际期刊撰稿,主题是“中国科学家和学者的洄游现象”。在她看来,当前中国的软实力、硬实力都达到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类似的水平,今后的发展就要靠年轻一代的奋进。她说:“我经常对青年学生讲,在国外一流的学校,聪明的学生、优秀的人才也是把大量时间花在学习上。做科研没有捷径可走,时间就这么多,只有自己加紧努力才能比别人做得更快、更好。”

  在海洋之神8590vip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玲玲所在的党支部将党建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她告诉记者,所里有六十多个研究组,每个组都有很多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年轻人,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团体。作为党员,大家时时刻刻要求自己要勇担责任、勇于创新、勇攀高峰。

  几年前,中心党委将支部做了调整,把支部建在实验室,从过去以临近楼层的实验室作为支部,转变到以相同研究方向作为支部。2019年5月起,陈玲玲担任中心的核糖核酸功能与调控支部的党支部书记。支部组织生活中,大家除了学习理论外,支部还会邀请专家、院士来分享个人经历,组织学术沙龙和研讨,如果哪位同志的某个实验“跑”得不好,支部成员还会提供具体建议和帮助。

  这些年,陈玲玲感受到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视和培养,科研环境持续改善,身边的博士后人才队伍实力不断加强。她希望未来,青年科技人才的上升空间能够进一步打通,现在,国内实验室成长非常突出的人才也能够成为实验团队的负责人。“我觉得这很重要,条条大路通罗马,希望未来这方面能做得更好。”陈玲玲说。

  作为共产党员,陈玲玲非常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她多次将自身研究经历与青年女性交流,鼓励她们投身科学;多次开放实验室,为中小学生接触科学搭建桥梁,接纳初高中学生前来实验室科学实践,还走进建襄小学、南洋模范中学等讲授科普报告,激发孩子们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前不久,得知自己当选为二十大代表,陈玲玲感到非常光荣,但更多的是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她说:“当时我就想,我一定要更好地立足本职工作,把科研做好,把团队带好,把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好。未来,我们会去揭示更多的RNA生物学功能,期望能够把前沿技术运用到实际中去,惠及于大众健康,继续做好对大众真正有用的工作。”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