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是千年盐都,这个城市因盐建市,因盐兴市。历史上,明朝嘉靖年间,釜溪河边有一口自然流出卤水的盐泉,后开凿成盐井名自流井。北周武帝时,釜溪河支流旭水河畔有口盐井叫大公井,因盐质特别好,成为向朝廷进贡的盐,故该井又叫贡井。1939年,因盐设市,由自流井和贡井合称自贡。
新中国成立前,自贡有几大盐商,其中“王三畏堂”“李四友堂”“胡慎怡堂”和“颜桂馨堂”被称作“四大家”。听祖辈讲我们家也属于王氏盐商中的一脉,奶奶那时坐着大花轿嫁到王家,冠以夫姓,年轻时还参与到大家族的管理中。父亲回忆小时候,他的爷爷每次给他买麻糖,都是一买买一担。在我听到的那些故事中,似乎奶奶年轻时也曾有过那么一段“锦衣玉食”的日子。奶奶没有缠过足,她的母亲自己深受其害,坚持不让自己女儿缠足,并支持她们上学。听奶奶说,她和姐妹们从小在学堂读书识字,也算是那个时代有着一些新思想,自尊自强的女性。
不知什么原因,祖辈们不太爱讲过去的故事。一大家子中唯独父亲爱说笑,偶尔将他小时候的经历“演绎”为很多有趣、逗乐的段子讲给我们听。新工作成立后,因为“成分不好”,父亲在学校自小比较受“歧视”,罚站、没有午饭吃,他说最羡慕的就是看着同学们戴着红领巾站在田边,小手一挥,沉沉的麦穗随风飘扬,没有成为共产主义接班人是父亲这辈子小小的遗憾吧。无从考究那些故事是真是假,是不是他自己臆想的,但是每次他讲这些,我都会笑得哈哈的,我们都不“稀罕”的事情居然是父亲一生的执念。奶奶生了好几个孩子,终于到我父亲这里盼来第一个儿子。连他爷爷给他取的名字都刻意没带“明”字辈,用了“仕安”,给予很多期望,没想到后来发生了那么多的变故。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多变化,父亲不到十岁时,爷爷意外过世,这在那个时代对家庭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特别是奶奶肚子里还有一个未出生的孩子,这就是我小叔。小叔出生没几天,就送人了,奶奶说得最多的就是:“那孩子太可怜了,奶都没吃上一个月”。爷爷离世之后,奶奶带着四个年幼的孩子回到了娘家,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后来听长辈们讲得最多的故事就是奶奶如何忍气吞声,借米下锅,有一顿没一顿地拉扯几个孩子长大。甚至在河边干过搬运工、挑沙子、卖凉糕、当帮工等等,各种苦力活都干过。奶奶个子很小,很难想象她是如何熬过那段岁月,从大户人家当家做主的媳妇到河边的搬运工,孤儿寡母的日子应该是难以想象得艰辛。但听父亲讲这些经历的时候,并没有听出太多的苦,只知道奶奶自此变得脾气很火爆,养成了长期喝高度烈酒、抽烟和泡浓茶的习惯。终身没有改嫁的奶奶,硬凭着自己那份骨子里的自尊自强,把几个孩子拉扯大。后来社会招工,父亲和他的姐姐弟弟们都各自走上了工作岗位,建立自己小家庭。奶奶喜欢热闹,逢年过节全家几十口人都会聚在一起。偶尔听长辈们聊天,才知道他们还有一个不知身在何处的小弟弟——我的小叔。
记忆中第一次见到小叔就觉得特别亲切,跟我爸几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国字脸,板寸头,就连走路姿势都像极了。那时的我大概10岁左右,有一天忽然大姑爷回来很激动地说:“找到了,找到了......”寻摸了多年,奶奶最小的那个儿子有线索了。再后来就是小叔带着爱人、儿子一起回来看望大家,印象中大人们都很激动,就像迎接贵宾一样接待小叔一家。小叔有个儿子,年龄和我相仿,小那么两三岁。因为我母亲生了两个闺女,另外一个婶子也生一个闺女,这个忽然到来的小男孩,自然而然成了所有人的焦点,记不得奶奶说啥了,但是她那颗悬着的心肯定是放下了。自那以后,无论小叔家有啥大事小事,父亲总会去帮忙,就连那时他们搬家,也是父亲拉着母亲去扛去抬。无论大节小节,父亲都会悄悄去问小叔,方便回来不,一大家子盼着望着。我的母亲作为长子媳妇,几十年来承受了很多,但每次遇到家里亲人需要帮助时,都会毫不犹豫跟父亲一起伸出援助之手。
2017年那一年,奶奶硬朗的身子骨忽然就不行了,不再像过去那样有精神劲天天下楼去打麻将。随着胃口越来越不好,隔三岔五去医院输液,到后来几乎只能吃流质,最后小半年的时间,接近卧床状态。特别要强的奶奶一生没有怎么依靠过别人,啥事都是自己弄,最后那段时光像个小孩一样,时不时会闹脾气,干啥都需要儿女帮忙。父亲的几个兄弟姐妹也都是70来岁的人,大姑妈有糖尿病,小姑妈有高血压。奶奶一直住在我们家,父亲母亲负责照顾奶奶的生活起居,再后来姑妈们和叔叔们负责晚上照顾奶奶,轮班看护。小叔是唯一还没有退休的,加上之前送给人家的缘故,家里没有任何人会想到他应该来照顾奶奶,结果小叔主动提出来,每周都会抽出一两个晚上守护在奶奶床头,彻夜不休地陪着她,第二天再去上班。就这样,几个孩子陪着老母亲走完了最后一程,2017年12月,95岁高寿的老人家在儿女们的不舍中离开了人世。
从我记事起,就没听过奶奶对她从大户人家落魄到孤儿寡母的遭遇有过任何抱怨之词,说得最多的反而是她虽然只为共产党工作了15年,而共产党给她发了几十年的退休工资,不仅每年涨工资还有高龄补贴,特别感谢共产党给她的孩子们都提供了工作岗位,让他们都能自食其力。奶奶在她90岁寿宴上高唱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我们这些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晚辈深深汗颜。工作后,我给奶奶卧室装了一部新空调,奶奶说她很知足,过上了他们那代人难以想象的幸福生活。
从我记事起,从来没听父辈们讲过什么奶奶教育他们的大道理,他们幼年的回忆中似乎就是母亲为了让大家能吃上一口饭,孩子们能活下去而坚强地、辛苦地日夜劳作。父辈们虽然没有受过太多教育,但也都走上工作岗位,百货大楼、公交系统等等,捧上了那代人非常珍惜的铁饭碗。奶奶的每一个儿女都非常孝顺,在奶奶最后病床前的日子,无数个日日夜夜,无论是老人家情绪还是生活起居各方面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呵护。
奶奶的外甥在奶奶离世之际写了一段话,我一直收藏在微信里。“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辈自此离世而去深感悲伤。但又细想,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何况95岁高寿,己称寿比南山了。四姨一生充满艰辛,吃苦耐劳、自尊、自爱、自强、含辛茹苦、忍辱负重、百折不挠、抚育子女成材,实属不易,堪称典范,可敬!可佩!我母亲生前三次重病住院,四姨多次前往探望。临终前夕,二两酒,姐妹情,让人心酸。但能如此平静去世,我母亲已很满足,感激四姨。生存的压力,生活的重担,养成倔强的个性。但儿女们超乎平常的理解、包容值得点赞。辛苦了!该解脱了!明日,四姨要走了,老人家一路走好!安息吧!如此场面,老人家在天之灵定会高兴,定会保佑晚辈们安康、幸福!各位节哀、保重!巾帼不让须眉,传承她们的基因,良好的家风就是最好的祭奠”。
我的奶奶和她的儿女们,用最朴素的家风诠释了“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新社会风貌。我们王家所有晚辈定当不忘祖辈们的传统,传承他们的家庭观,自尊自强、豁达包容。
良好的家风就是最好的祭奠。
(谨以此文怀念我的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