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曾说过:人呢,越长大越像自己的父母。这句话,虽如白开水般普通无味,却也让你不可辩驳。相貌本就是遗传自父母,自然是“像”了。可子女与父母的“像”,却远不止这些。如果你熟悉某个人,也熟悉他(她)的父母,仔细回味一下便可发现:他(她)的言谈举止、神情姿态,甚至是处事之道和性格性情,都深深地受到父母的影响,反映了他的家风家貌。
我的父亲已经去世16年了。这16年,我对此事保持缄默,着实因为那段怀念令人心伤。今天,我却要回忆一下父亲。因为讲家风故事,父亲是个绕不开的角色。那些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行为、我的选择、我的追求,而且是深刻地影响着。站在自我之外,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审视自己:你,为什么有所坚持,为什么有所不为,你的所谓原则来自何处?哦,原来如此——可不就是源于家风家教吗?此时总有一种茅塞顿开、如梦初醒的感觉。
一、偷拿一分钱,偷和拿是两码事
那年,我大约六七岁的样子,哥哥大我三岁。一次,哥哥从抽屉里,拿了五角钱去买了东西。具体买了什么已经记不清了,唯一清楚的是,父亲知道后非常生气,眼睛瞪得圆滚滚的、面红耳赤地指着哥哥说:给我滚出去。硬生生地把哥哥撵了出去。哥哥光着膀子,就直接灰溜溜地到门外罚站了。因为他知道,稍微迟疑一点,恐怕屁股要开花了。他就那样一直站了几个小时,父亲也一直没有松口叫他进门。天黑了,我和母亲想叫他进门,却发现他不见了。于是一家人大声吆喝着满村子找他,找了好久也找不到。最后到了临近深夜,才在麦田里发现了熟睡中的哥哥。哥哥当时是在赌气——为这个事情至于吗?后来父亲反复跟我们叮嘱:如果想要钱买东西,那就和父母讲。未经允许就拿的话,就是偷。经过允许,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拿,偷和拿完全是两码事。我们家的人不可以“偷”。在未经别人允许时,不可以拿别人一针一线,这是父亲教给我们的做人底线。
二、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撒谎
“是你做的就是你做的,为什么不敢承认?” “要勇于担当,不撒谎,不逃避。”“事实就是事实,不要狡辩,不要蒙混。”这些都是父亲经常在我们耳边叮咛的话。那时候年纪尚小,还不清楚这些话对自己的为人处世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只是在那个当下,它就已经影响着我的判断,我的观点。
小时候的一个下午,我和同村的小妮、小妮的弟弟磊磊一起在河边玩耍。磊磊拿起石头,故作调皮地冲着河面的鸭子打了过去。结果,他自己也万万没想到“枪法”如此之准,恰恰打到了鸭子的脖子上,那鸭子挣扎地转了几圈便动弹不得了。我和小妮就这样看着鸭子被击中的事实。后来我偶遇了这群鸭子的主人——村里的一位老奶奶。她正赶着鸭子回家,嘴里嘟囔着:“也不知怎的,我这一只鸭子蹊跷地死了。”当时我想都没想就把事实告诉了她。傍晚,小妮的妈妈带着小妮来找我质问。她非常愤怒地责问我:“你说是他打死的,你看见了吗?” 我被她的愤怒情绪吓着了,心跳得厉害,很害怕地说:“我就是看到了,不信的话,你问小妮。”我用手指着小妮,眼睛直视着她,渴望她能站出来,给我证明。她的眼睛向地面看去,说:“我可没有看见。”后面的事情我一概不记得了,因为当时我已经蒙在那里了,我一直在问自己:怎么可以这样?天底下竟可以这样忽视事实?为了护着自家人就不要真相?这件事情,直到今天我依然深刻地记着。
每个人的家教都可能不同,每种不同的家教培育着不同的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
三、不分男女,有梦者皆可追梦
我和哥哥分别生于1984和1981年。父亲经常在我俩面前郑重地说:“在我们家,不管是男还是女,谁愿意学习、谁学习好,谁就可以一直读下去。”在那个年代的农村,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还是绝大多数大人们心中的围墙,女孩子在墙内,男孩子在墙外。很庆幸我处在开明的家教环境中,能够走出农村,接受高等教育。父亲不仅没有不支持女孩上学,还竭尽所能帮我赚取学费,满足我上学的一切需求。上初中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父亲走在县城的黑色柏油路上,他指着路面对我说:“你看,这县城的路修得多好,油亮油亮的,连一点黄土渣都没有,将来你一定要走出去。”虽然,我不明白黑漆漆的路到底有什么好,但父亲说话时的神情和语气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走出去就是使命。这个信念一直激励着我。“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既是一个人人生开始的地方,也是一个人梦想启航的地方。
如今,我36岁。我庆幸自己有这样的家教。虽然我不算优秀,可我依然一身正气。我始终能够看到:在迷雾缭绕的路上,那个孩子,她坚定地诚实地探索着真理,从未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