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家风故事
投笔从戎,那年他16岁
合肥研究院 陈童
发布时间:2020-11-30 来源: 【字号:
  在家乡,三哥投笔从戎、参军抗日的故事是年长的邻里乡亲经常会说起的,也早让我耳熟能详了。
  三哥原本在距“黄桥战役”发生地不远的“苏北中学”读书,因为离家有十八里,需要在学校附近的人家寄宿。平时差不多每星期都要回家带粮草,很正常的,可有一段时候,他不回来了。这自然急坏了家人。到学校打听,说可能是去北边参加新四军了。父亲知道这情况,反而不那么急了,又让管家张子元去帮找。所以说“又让”,因为原先家里老二也去过北边,是张子元去把他找回来的。这次张子元很自信,背个包袱夹把伞,二话没说就走了。半个月后回来,不过身后没见到老三的影子。他对父亲说:“地方是找到了,可三公子不愿回,不出来见,我也没法子。”

  父亲很气,还是不甘心,再次叫他去,还让带了自己写的亲笔信,郑重交代:“老三找不到你也别回来了。”没办法,张子元只得再跑一趟。这一次时间更长,因部队开拔,更向北边去了。好不容易找到部队所在的地方,还是见不到人。张子元拿出信件让门岗递进去,表示见不到人就不走了,终于有个当官的出来接见。“那人个子不高,长方脸,宽额头,眉眼清秀,穿身旧军装,喜欢盘腿坐,像个弥勒佛。”事后张子元很自得地描绘,“他很客气地问了情况,最后拿出一件毛线背心给我,说:‘你回去吧,回去对老爷子讲,陈致在这里很好,让他们放心。等打走了日本鬼子,他会回去的!’”

  父亲看到毛背心,不再说什么。母亲拿着背心,难过得直掉泪。这是儿子上学前她给一针一针打的。她知道老三的心思:当初老二被找回来,结婚成家,他就很不以为然,曾经说过:“我要去了,就一定不回来的!”现在果然如此。“讨债鬼,铁了心了,两次找都不露面,看来真能干大事呢!”母亲又爱又气,自言自语。

  三哥参军时我还没有出生,我长大后与三哥也只见过三两次面。说起当年投笔从戎,他坦言:当时想法其实很单纯,在那样的形势下,已然不能安心读书,就是想抗日。而要参加抗日,就有两个选择,一是国民党军,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比较一下,真心抗日的还是新四军。几个同学约好了一起去,没想到一下跑到新四军军部。他在部队一直从事安全保卫方面的工作,在抗日根据地当过县公安局长,抗战胜利后随军北撤南下,一路都与公安打交道,解放初在福建省公安厅任职,后来又调到上海当时的中共中央华东局办公厅工作,

  随后在轻工业部办公厅主持工作,直至华师大党委书记任上离休,正如母亲所言,确实干的是大事情。

  三哥虽然事干得大,作为解放初的十三级干部,级别不低,但心很细,律己严,对家人亲属帮助、接济有度,坚持“不让家人生活超过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前年看回忆敬爱的周总理的电视剧《海棠依旧》,那里面总理十分小心翼翼地注意不能让家人亲属生活超过当地人的平均水平,我就想到当年的三哥。

  之后,致哥被安排到远在苏北沛县的大屯煤矿指挥部,筹建燃煤基地,为上海做贡献。他来沙河集姐姐处,穿着朴素,像个老工人,真是“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需要哪安家”,难能可贵。

  一位名人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和当年奔赴各抗日根据地的许多热血青年一样,三哥的抉择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人生,也为我们家庭带来了红色基因的传承。他是我们下面弟妹投身革命、参加建设新中国工作的引路人,也是我们家族成员最敬重、最引以为豪的人。

  许多年后,当年迈的母亲将随我一起到我工作的城市生活,在清理即将易主的老屋物件时,我意外发现一张早期的军属证,那方形的政府公章告诉我年代已经久远。军属证上写着:陈致,一九四〇年参加新四军。我计算了一下:那年,他16岁。

(责任编辑:江澄)
© 1996 - 2020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