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有这样一句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是深入到中国人骨髓里的认识。如今,重视家庭、强调家风也充分体现在国家领导人的治国理政思想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表示领导干部要注重家风,“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风是家庭建设的精神食粮。优良的家风会影响家庭中每一个成员,促其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每个人生命中的第一个家,是养育自己长大的父母之家。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的父母均为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生,接受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红色教育,具有忠诚的爱国信念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目睹并参与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父母的成长史即伴随着新中国诞生、发展、繁荣和强大的历史过程,他们的长辈从小就教育他们: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因此,为国奉献、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始终贯穿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后来他们都考上了大学,父亲就读于合肥工业大学,母亲就读于中国药科大学的前身南京药学院。在踏出象牙塔后,他们被分配到南方一个小城市并相识,成家后努力工作,先后在工作岗位上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和胞妹出生后,一家人住在母亲单位的一间十几平方米的职工宿舍内。父母作为那个年代的高学历人才,并没有向组织要求过改善居住条件。在后来的几次工作调整时,父母均入住低于相应标准的宿舍楼和福利房,多次婉拒单位为我们这个计划生育时代的四口之家改善条件的机会。在他们眼里,是没有一己之利概念的,一切以组织和国家利益为先。父亲先后就职于机床厂、市委,后来因为地方金融行业发展需要人才,被调至工商银行工作。那时工行还是市场经济中的小单位,待遇远不及如今这么丰厚,但具有一些便利条件,比如复印机设备较多等。我的中学班主任听说我父亲在工行工作,便试探着问我能否托父亲为班级复印一些考试题。我想着这是一个在班主任及全班同学面前“做好事”的难得机会,便求助于父亲。谁知父亲却严厉地批评了我一顿:“要记住,永远不能为了私利去拿、去用公家的东西!”我当时很不理解,为什么老师、同学都赞同的事情是不能做的?甚至觉得父亲小气、不通情达理。父亲不善言辞,没有过多的解释,但他的做法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树立了一支标杆。
凭着日积月累的工作能力和业绩,父母均逐步走上了更重要的岗位。母亲一直干着药学的老本行,在制药厂原材料引进、药物质量把关、流程管控等方面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在她眼里,药是关乎人命的产品,因此工作上花再多时间和精力都是值得的。在单位历次党风建设评比中,母亲由于工作勤奋、廉洁自律,屡次被评为先进党员。母亲为了工作经常加班,我和妹妹放了学后就到母亲单位食堂一起吃晚饭。但食堂的饭菜哪有家里做得好吃,有一次我闹情绪,故意将打好的饭吃了两口就剩下,说忍受不了食堂的口味,其实是心里责怪妈妈不能回家做饭。她见状并没有训斥我,而是跑到厂门口买了几个我最爱吃的烧饼,给我时说:“妈妈也没有办法,要是不努力工作,医院里的病人就没有足够的药来治疗疾病,那是多重要的事啊!相比之下,我们忍受一下食堂的饭菜又算什么呢?”
我们一家四口在旧房子里度过了知足而欢乐的时光,墙上的刻度见证了我和妹妹的成长,父母的一言一行则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心中。回想我们共同生活的十几年里,父母并不会像思想政治课上的老师那样给我们讲共产主义,但他们实际行动的大量细节让我们在潜意识里认识到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必须在方方面面都是先进的,不仅应该具备思想和学识,而且要有优良的传统美德。共产主义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而是内化于心、脚踏实地坚持的方向。
长大后,我进入军校磨练意志、勤奋学习,在毕业成为一名军医之前通过考验,加入了共产党。妹妹一直保持其所在系第一名的成绩,也积极主动地入了党。甚至在寻找各自的人生伴侣时,对方共产党员的身份也增加了我们择偶时的好感。在我和妹妹两对新人共同举办的婚礼上,父母凝望着我们四名党员,眼眶不禁湿润。他们对于“家国天下”的信念,被我们这一代人耳濡目染地遗传了下来,并在新时代里继续坚定地践行下去。
从小父母教育我们养成的勤俭节约、公私分明、廉洁奉公等品质,指引着我们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和成家立业的每一个人生阶段。我从军队医院转业后,在清华大学做了3年的博士后研究,出站后来到我国科技出版的圣地——科学出版社,从事数字出版方面的工作,近来也肩负着部门管理、产品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责任。远在家乡的父母了解到我的近况后,多次嘱咐一定要清正廉洁、厉行节约,遇事多虚心请教。部门成立之初,我们搬进了之前某分社腾出来的办公室,但办公家具有缺乏、破损的情况。同事建议新部门要有新气象,干脆趁预算不紧张时一次性添置齐全。但我考虑办公条件虽简单,但已能满足业务需要,就没有置换新家具,而把预算放在了业务更需要的硬件设备上,为技术员工购买了高配电脑和显示器,自己则使用该员工以前的旧电脑。后来在物业部的帮助下,拉来了其他部门弃用的一台沙发和一张茶几,便可以招待访客。去年年底时出版社为每位部门负责人配备高级平板笔记本电脑,而且不占用部门预算,我也婉拒了,因为部门的笔记本电脑已满足使用需求。其实作为年轻人,我也向往拥有外形炫酷的平板电脑,但想到它并不是当前工作真正亟需的,舍弃之后内心反而感到很充实,父母知道我的行为后也很满意。
从父母之家到自己现在的小家,祖辈传下来的家风继续被传承下去。我爱人是解放军总医院的一名副研究员,通过在科研领域勤奋耕耘,成为所在院士团队的骨干学术力量。工作第一、生活随意已经成为我俩共同的默契,在取得进步时共享欢乐,在遇到挫折时共渡难关。如今的北京生活不难、定居不易,在父母的支持和多年打拼的积累下,我们有了一处安身的小窝。白天于各自单位努力工作,晚上回到蜗居之处,聊聊一天的进展,知足而怡然。我想,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我们传承的家风,就是“以家为本,以国为先”。今后我不仅要在自己的家庭里坚守这样的家风,还要以实际行动影响周围的同事、朋友,让每个家庭的优良家风汇聚成正能量之清风,从小家汇入组织大家庭,成为享受工作、热爱生活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