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新华网】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科学家精神述评
发布时间:2021-09-29   来源:新华网 温竞华 【字号:  

2016年12月20日,黄旭华在办公室内与同事交谈。新华社记者 熊琦摄

黄大年在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2号井现场(2014年8月8日摄)。新华社发

李保国(前左)在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向村民讲解果树修剪知识(2016年1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摄

这是顾方舟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钟扬在复旦大学讲课(2014年5月5日摄)。新华社发

南仁东(中)与工程技术人员在大窝凼施工现场检查施工进展(2014年12月1日摄)。新华社发(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2013年8月19日,袁隆平院士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袁隆平超级稻第四期攻关示范片查看水稻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摄

  “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天眼”问天到万米深潜……一项项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不断书写中华民族发展恢弘史诗的新篇章。

  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科学家的精神史。从钱学森、邓稼先、黄旭华到黄大年、南仁东、刘永坦,我国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核——胸怀祖国、矢志创新。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强调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极大鼓舞和激励了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科学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矢志报国为民

  “当祖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就一次流光;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

  这是共和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的铿锵誓言,更是他矢志报国的人生写照。

  远离家乡、荒岛求索,隐姓埋名三十载;在一穷二白中“头拱地、脚朝天,也要把核潜艇搞出来”……在这位“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心中,最大的骄傲是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是我们自己干出来的”。

  “怕家国难安!怕人民受苦!怕受制于人!”为了锻造海防线上决胜千里之外的“火眼金睛”,科学家刘永坦一生专注于国之重器——新体制雷达的研究,带领团队在荒芜的海岸线上奋战多年,终于使我国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首次实现目标探测。

  为中华之崛起,为民族之复兴——这是我国一代代科学家的自我期许、使命担当。

  大学毕业时,年轻的黄大年在同学的毕业纪念册上郑重写下“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归国后,这位战略科学家像陀螺一样不知疲倦地旋转,带领团队突破国外高精度探测装备技术封锁,推动中国真正进入“深地时代”。自己的生命却定格在58岁。

  “报国为民”,是我国科技工作者不变的奋斗底色。

  “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以创新成果助力广大农民致富;“糖丸爷爷”顾方舟一生致力研究脊髓灰质炎防控、守护几代国人健康成长;植物学家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16年跋涉于青藏高原,采集了数千万颗种子……他们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把热血、汗水挥洒在祖国大地上。

  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

  敢于创新创造

  标志性的八字胡、一双锐利的眼睛……原“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的塑像,静静伫立在贵州大窝凼,守护着他燃尽一生铸就的“天眼”。

  20世纪90年代初,南仁东提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设想。当时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

  力排众议,亲历选址、论证、立项、建设和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南仁东把人生的最后20多年奉献给了“中国天眼”。

  这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自落成以来,已发现近400颗脉冲星,是同期国际上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总数的2倍多。

  凭着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敢为人先的自信勇毅,广大科技工作者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突破“卡脖子”瓶颈,涌现出一批批高水平的原创成果。

  中国电科国基北方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团队,肩负着我国载人航天、北斗导航、5G通信等重大工程核心芯片自主保障的使命。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中间横亘着大量的工程难题。早期实验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波动,在产业化阶段都会呈几何倍数放大。团队不舍昼夜、联合攻关,建成了先进的化合物半导体工艺线,每年为各类重大装备提供几百万只核心芯片,有力支撑了装备现代化。

  从“嫦娥五号”探月、“天问一号”落火,到快速研制新冠病毒检测试剂和高水平疫苗;从成功下线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到突破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术……中国科技工作者不断以创新成果“惊艳”世界。

  接力精神火炬

  今年5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世长辞。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去世前两个月,年过九旬的他还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病危之际,他最挂念的仍是稻子长势。

  传精神火炬,自有后来人。

  目前,我国众多科研人员从事杂交稻研究,仅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里的科学家就有100多位,创制了一大批育种材料,育成了一大批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的新品种。

  值得欣慰的是,一代年轻科技工作者登台接棒,用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精神品格,奏响科学报国的时代乐章——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80后”研究员付巧妹甘坐“冷板凳”,致力于开发创新古基因组实验技术,探索人类群体的起源与演化;“改革先锋”叶聪先后担任“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和首席潜航员、“深海勇士”号副总设计师、“奋斗者”号总设计师,深度参与并见证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每一次跨越……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逐年增长,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包干制”……一系列改革蓝图徐徐展开,为扎根学术、潜心科研的科技工作者保驾护航。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勉励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

  科学充满未知,探索永无止境。在科学家精神指引下,我国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肩负起历史重任,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书写更多创新故事。

(责任编辑:阎芳)
关闭页面
© 1996 - 海洋之神8590vip_海洋之神590线路检测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